导读:冬奥会的东北含量有多高 这个还是受气候比较大的全民看冬奥,出圈的不仅有冰雪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和精彩表现,还有被网友们笑称为“北京冬奥第三官方语言”的东北话。高亭宇500米速滑摘金后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咋整得这么高?事实上,东北文化和东北元素在冬奥会期间走红网络并不是本届冬奥会的特有现象。来自东北的运动员在冬奥赛场屡获佳绩,背后是较为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和深厚的冰雪运动积淀。新中国第一支省级速滑队诞生于黑龙江省;实现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的叶乔波、拿到中国第一块冬奥金牌的杨扬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老妹儿”;本届冬奥会之前我国13枚冬奥会金牌中,位于东北的七台河“承包”了6枚……谈到我国冰雪运动时,无论是训练技术积累还是体育精神传承,东北总是绕不开的那个存在。
进一步说,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冰雪运动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发展壮大。漫长的冬季和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让亲近与喜爱冰雪成了东北人生活的日常。想要滑冰不一定要跑到公园的湖面,露天操场上用土垫成跑道,水车浇水、一夜成冰,反复几次便可浇出一片“冰场”;冰面养护也充满民间智慧,冰车架上一个大号汽油桶,桶上均匀扎出一排小孔,把桶里装满水在冰面上滑行,坑洼的冰面慢慢就光滑如镜……类似的场景构成了很多东北人美好的冰雪记忆。
不过,亮眼的冬奥成绩与冰雪文化热潮,只是“东北天团”走到聚光灯下的原因之一。东北人身上那股乐观、真诚、“不服就干”的“虎”劲儿,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东北话“魔音灌耳”的背后,是网友对那份自信与霸气、坦荡与直率的点赞。
实际上,这并不是“东北文化”第一次出圈。无论是深受喜爱的东北方言小品,还是在直播平台上高呼“666”的东北老铁,以及《钢的琴》《人世间》等影视作品,都在向社会输出着道地的东北文化。而这些文化产品能够为人们接受,或因其与共和国的历史紧紧绾结,或因其充满烟火气的乐观与幽默,也或许是因为“东北风情”自带的独特魅力。大东北走过的非凡历程、拥抱的光荣梦想、托举的平凡生活,都在一次次“出圈”中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