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男子工资5千养4娃 哭着报警想自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导读:男子工资5千养4娃 哭着报警想自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福建莆田一名男子,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家里却有4个孩子要养,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要轻生

5000元的工资能干啥?有人说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但有人却要养4个孩子。

男子工资5千养4娃 哭着报警想自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福建莆田一名男子,每个月5000元的工资,家里却有4个孩子要养,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要轻生,民警谈心两个小时才终于让他放弃了轻生念头。

可悲又可怜,5000元的工资,对于一个六口之家来说,确实捉襟见肘。

评论区的网友指责这位父亲:

生孩子的时候,没想过养孩子压力大吗?

活该 你自己要生的!

生孩一时爽,养娃一生痛!

常言都说,有多大的手,就端多大的碗,网友们对这位父亲说的话不中听,是因为大家太了解养孩子有多费钱。

中国人养一个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钱?某媒体曾经算过一笔账:

中等收入家庭里,怀孕生产的整个过程,大概加起来要1万元左右。

孩子0-3时,奶粉、辅食、尿布乱七八糟加起来每个月最少要花3000元,有的夫妻要工作挣钱,会请月嫂,3岁之前这几年的花费也得超过20万元。

到了3-6岁,开始上幼儿园,许多家庭秉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年的花费一般在8-20万元。

7-18岁,孩子人生的关键期,从兴趣班、择校费到教育生活娱乐一条龙,按照一个月2000块钱计算,也得花30-40万元。

18-22岁,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了,父母解放前,得先给孩子交4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差不多要15万元。

最终得出结论:中国人养大一个孩子,大概要花74万至96万元,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养孩成本甚至高达200多万。

新闻中轻生的这位父亲是福建莆田市人,2022年上半年,莆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左右,从描述中,整个家庭应该都是靠他自己挣钱养家,妻子很有可能是在家带娃,养大一个孩子都要几十万了,4个孩子的压力是真的“重如泰山”呀!

很多网友会觉得,既然养不起就不要生那么多,理性层面来说,养孩子确实要量力而为,对这位父亲可以不同情,但也没必要一片骂声。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思想不同,在福建,很多人的生育意愿和传统宗族思维普遍较强,家里有三四个孩子的情况也很常见。

当你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从小接受的思想是“生孩子就是添一副碗筷”的思想教育,你很难不去生孩子。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很多东西都有不一样的存在意义。

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孩子从看病到上学基本上国家全包,只要不“鸡娃”,养孩子是真花不了几个钱。

对于有钱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花钱投资投资再投资,高投资带来高回报,稳赢。

但是那些算不上穷,又不能说富的中间家庭,就只能靠劳动换取死工资,想鸡娃都“鸡”不动,如果还有4个孩子要养,那真的是打掉牙血往肚子里咽了。

有人生,有人不生

有人一生生4个,有人连生都不想生。

福建莆田这位父亲在轻生前,专门跟民警打电话咨询自杀违不违法,看似无知的问题,实则老实卑微到令人心酸。

他所处的环境和认知,让他敢生,却养不起,但还有很多人,自认养不起孩子,干脆不生了。

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数为1200万,首次跌破1%,创下1949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2021年开始实施“三孩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48万新生儿,去年年末达到141260万人。

无论是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还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出现下降,证明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正在大幅减弱。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呢?

除了育龄女性的规模比例下降这类不可更改的现状,大部分人都被困在了生活的套子里。

俗话说,有房才有家,连房子都没有,别说生娃了,娶媳妇都难。

2019 年上半年有数据显示,全国50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值为13.6,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不吃不喝14年才能买套房。

就算好不容易买到房了,生了孩子还得有套学区房,不然你的孩子连一所小学的入学资格都没有。

去年山东省菏泽市一所小学,要求家庭房产套内面积不得小于60平米才能入读,本来家长就是看中学校旁边小区的教育资源,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咬牙购买了小户型,没想到“顾此失彼”,买了学区房依旧上不起学。

孩子出生前先有一座房子的大山阻拦着,谁还敢生啊?

《中国互联网母婴新生代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母婴家庭每月为婴儿支出2120元,与之相对的是,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平均到每月仅2561元。

月薪上万的家庭,想生孩子,都要三思而后行。

再加上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不仅带来生存压力,更阻碍着她们的未来,很多女性需要牺牲或者延迟生育才能换取职业上的发展。

生育的代价,不仅仅只是经济成本上的压力,更是用女性的身体甚至一生来承担。

近几年,全世界都在聚焦生育后的女性生活,韩国的《82年生的金智英》,日本的《坡道上的家》和《桧山健太郎的怀孕》,中国前段时间上映的《亲爱的小孩》,这些关于生育的艺术作品,让大众听到了女性隐藏的痛苦。

这不是贩卖婚育焦虑,而是当全世界都用大道理规劝年轻人要担起社会责任时,我们更应该解决的是:年轻人对生育的担心。

仅对年轻人呼吁,要求他们多生孩子,却没有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来减轻他们的生育代价,是很难让年轻人放弃个人利益,担负时代责任的。

鼓励生育,不是啦啦队喊几声加油就行的,它需要的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和场下的组织者共同完善规则,才能打赢的。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