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女子转阴5天后复阳:比第一次疼10倍 到底是怎么回事12月23日凌晨2时28分,独自隔离在一间房里的张女士,忍痛发了一条朋友圈。
第二次“阳”,也让她有些猝不及防,她再次把自己单独隔离在一个房间。吃饭时,丈夫将饭放在门口,用的是一次性餐具。
这次的症状,除了全身疼,喉咙也疼,还有咳嗽,有痰等症状,而一咳嗽,头就更疼。张女士甚至不愿多看手机,这几天更多时候是在睡觉,甚至是关机睡觉。
几天来,张女士全身疼痛状况仍在持续,反复发烧,不过已在39℃以下。她说自己服用了对乙酰氨基酚,甚至还吃了头痛粉。幸运的是,丈夫现在没事,孩子在爷爷奶奶家,也还没有感染。
病毒学专家:属于“抗原复阳”
主要原因是免疫力低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表示,所谓“复阳”有两种,一种是核酸“复阳”,还有一种叫“抗原复阳”,张女士的情况属于“抗原复阳”。所谓“抗原复阳”,通俗地讲,就是第一次感染后没有好利索,病毒复制下降了,产生的抗原浓度低于了检测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显示的是“假阴性”,身体内的病毒并未完全清除。
一般来说,感染后的14天,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才能完全保护自己,张女士从初期感染的9日到19日只有10天,身体的中和抗体滴度不够高;19日碰到的同事如果还处于感染期中的病毒脱落期(俗称排毒期),张女士又没有做好防护,就会发生“二次暴露”;如果是这样,张女士体内病毒复制增加就是可以解释的了,不仅抗原复阳,而且症状加重;原因在于她的抗新冠免疫力没有完全恢复,恢复的一个硬指标是至少14天后,或抗新冠中和抗体IgG浓度高于保护阈值。
常荣山称,张女士还属于轻症或者普通型,轻症是没有肺炎症状的,不需要到医院去救治,张女士的情况可能处于轻症和普通型之间,没有到普通型。如果变成普通型,就变成肺炎了,就需要住院治疗了。如果“抗原复阳”了,也不用过分担心,血氧没有降到91%以下,没有呼吸不畅、胸闷、难受的情况,心率没有急剧上升,就不用太过担心。不过,如果血氧急剧降低,心率急剧上升,这样就有危险,要去医院救治了。
>>相关新闻
二次感染是啥?和“复阳”有何不同?10问10答
1.什么是二次感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12月22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二次感染是指感染康复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常常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导致。
2.如何确定二次感染?
12月2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表示,不同国家或地区针对二次感染的定义不同,但基本条件都是要确诊后间隔一段时间。比如,欧洲疾控中心认为,只有当首次感染的病毒完全清除,并且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反应时,才能诊断为真正的二次感染。英国定义二次感染的间隔至少是90天,美国则是间隔60-90天以后。
二次感染需要结合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免疫反应、基因测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
3.二次感染的发生概率是多少?
北京疾控刊文介绍,二次感染的发生概率主要与人体免疫水平和病毒株变异有关。抗体等免疫反应指标越高,病毒株变异越小,二次感染的发生率越低。当前研究显示,相较于早期变异株,奥密克戎导致的二次感染要略高。但总体来说,短时间内发生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从二次感染出现的时间来看,一般有一段间隔期,不会说感染以后很快二次感染,同一毒株的二次感染概率极低。”
王贵强教授12月22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二次感染主要还是指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和临床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长了以后症状就偏重,这和人体内的免疫抗体有直接关系。
4.如何区分“复阳”与二次感染?
北京疾控刊文介绍,“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达到出院标准之后,再次检测发现核酸呈阳性。“复阳”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基本没有传染性;而二次感染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是痊愈后的再次感染,一般来说,可有临床症状出现,并且核酸载量较高,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