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专家预测的春节第二波感染高峰没来 疫情从此消失春节到来前,多位专家预测,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薄弱、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中国农村将经历大面积的感染,可能形成第二波感染高峰。
老年人并未放松警惕。今年79岁的李梅(化名)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感染,得益于家人把她保护得很好,“有一次我偷偷出门买油,我女儿担心我感染,一路追出来把我拉回了家,此后我就不怎么出门了,在家院子里锻炼身体。”
李梅平时最大的爱好是跳广场舞。但受疫情影响,镇上的广场舞活动已经停了快两个月。李梅说,歌舞团已经通知广场舞活动将在不久后重启,她很期待回归以前的生活。
在昆明念大学的小鑫是勐库镇春节返乡大军的一员。学习中医专业的她经常关注家乡的疫情情况,“我和家人过去这段时间减少了出门频率,都没有感染,身边人对疫情也没有过度的恐慌,不过大家戴口罩明显比以前勤快多了。”此外,据小鑫观察,今年过年的氛围比往年热闹许多,镇上人流量也有所增多。
安徽宿州市马井镇麻堤口村:喇叭里响起防疫提醒,只零星几人佩戴口罩
春节期间,每天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5点,麻堤口村喇叭里都会响起防疫提示,提醒村民做好防护、减少聚集。
村里鞭炮不断,喜宴如常,走在路上,只能看到零星几个人佩戴口罩。
上月,麻堤口村迎来了新冠病毒感染高峰。麻堤口村卫生室的医生孙峰介绍,12月疫情政策优化后,来卫生室就诊的村民突然多了起来,当时每天约有一两百人来就诊,其中大部分的患者会在诊所打点滴。
村卫生室另一名医生麻忠武介绍,感染高峰约一周后,前来卫生室就诊的人少了许多,每天看病的人数减少至一百人左右,其中打点滴的约有四五十人。
1月20日,九派新闻到访村卫生室时,麻忠武正在给患者调配打点滴的注射液,输液室只有两位老人。“现在来就诊的基本都是之前感染后没有完全康复的人。卫生室药物也充足,还备了三台电子血氧仪。”
麻忠武坦言,他们也担忧过春节期间村里会出现交叉感染,“毕竟(村里)有很多外地返乡人员,而全国有130种毒株,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担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
春节前,孙峰和麻忠武接到了上级指派的摸排走访任务。孙峰告诉九派新闻,村干部要求他们定期对村里有老人、孕妇、儿童、感染者的家庭进行摸排走访,掌握村里的感染情况,确保感染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
“老人、孕妇、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弱,所以要经常查看情况。但是现在摸排的结果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没有出现新的感染情况,尚在恢复中的村民情况也很稳定。”孙峰说。
【2】担忧
贵州毕节市生机镇高流村:村民计划年后外出打工挣钱,最害怕复阳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高流村的石华生(化名)和家人都没有刻意做防护措施。他们遵循着往常的生活规律:闲时就去串门,有人家办席也会去帮忙。
但生活还是出现变化,石华生的多位亲戚离世。据他回忆,近一个月,他参加了六七次老人的葬礼,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村里一位姓吴的老人。
吴家葬礼结束的第二天,石华生的母亲出现了新冠的症状。紧接着,石华生和父亲也出现了症状。“我家最不缺的就是感冒药了,平时就开了很多药,但阳了后吃药实在扛不住,高烧,又全身痛,去诊所输液好几天。”
到吴家帮厨后的第三天,60多岁的熊芳年(化名)也出现了症状。“(到吴家)做饭的人全部在家里躺起,人家实在无法,提起东西来请,有什么办法嘛?”因为顾及家里2个月大的孙子,此前,熊芳年会特意避免和阳性患者接触。但当别人拿着礼上门请去帮厨时,她还是答应了。
参加葬礼的人几乎都感染。大部分人之前的活动范围都在村里,石华生猜测,可能是吴家从外地返乡奔丧的亲属中出现了阳性。
身体好转后,熊芳年并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面对新冠,她也更加坦然。
2022年春节后,原本在外务工的石华生选择留在了村里,“(以前)上班的地方有疫情不稳定,毕节也恼火,留在村里踏实些。”疫情政策优化后,石华生觉得自由多了,他计划今年外出打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