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四川上万人点燃“蛴蟆灯”祈福 一定注意防火安全元宵节快乐

导读:四川上万人点燃“蛴蟆灯”祈福 一定注意防火安全元宵节快乐“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4日晚,四川南充市迎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蛴蟆节”。灯火流连,上演万人空巷的年味狂欢

据了解,传说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称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当地人讲述:边制作边用心祈祷

将挑选好的竹子锯成两米多的长度,再把顶端平均地破开,编成圆圈,固定成椭圆形。在张荣手下,蛴蟆灯便有了雏形。

“现在的样式增多了,工艺也有所不同。”共兴镇五洞桥村的张荣,是今年做蛴蟆灯、过蛴蟆节的自发群众之一。多年来,他坚持自己做蛴蟆灯。

说到蛴蟆灯的变化,张荣颇有感触:“灯纸除了最常见的白纸外,还有红纸、绿纸、黄纸等,或几种颜色拼在一起。以前的灯纸,是用米汤糊上去的,现在则用胶水粘贴。”

张荣告诉记者,制作“蛴蟆灯”最重要的是慈竹,如果制作小“蛴蟆灯”则需要挑选细的竹子。

“我们把短截的蜡烛固定在竹圈内,最后用彩纸糊在竹圈外部,把外表装扮得漂亮点就成了。”张荣说,制作蛴蟆灯并不难,他们边制作边用心祈祷,把过去一年里不好的经历装进蛴蟆灯然后烧掉,祈求来年一切顺利,平安吉祥。

做完后不能拿进屋送下河烧掉祈福

“蛴蟆灯做好后,不能拿进屋里,只能放在屋外,一是为了晾干米汤或胶水,二是避免将蛴蟆瘟带进家里。”张荣说。如今,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神”,祈福消灾除百病的风俗,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2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共兴镇,家家户户都正忙着扎蛴蟆灯。扎好的蛴蟆整齐摆放在门口外,等到晚上巨型“蛴蟆王灯”出现,大家便会纷纷参与到送蛴蟆游行中来。

标签: 蛴蟆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