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授称年轻人没精力生那么多孩子 背后的真相让人惊愕针对关于新《办法》以及计划生育的有关讨论,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人口专业权威专家乔晓春,对生育登记制度的起源、变迁以及网友提出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回答。
乔晓春:这个说法有些偏激,婚姻和生育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婚姻本身有婚姻法,结婚是两个人之间在法律上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并且在进入婚姻以后双方成立了一个正式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涉及法律关系,包括赡养父母,抚养孩子,财产分配,遗产继承,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正是因为有婚姻的法律规定,所以结婚与否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婚姻保障了家庭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正观新闻记者:您对“生育登记取消婚姻限制”有何看法?
乔晓春:四川省官方其实明确强调了生育登记取消婚姻限制并不是为了鼓励生育,其实是将生育登记的重心转移到人口监测与生育服务的本位。“鼓励婚前生育、非婚生育”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生育这件事情原本就不应和婚姻挂钩,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考虑,生育登记这件事情针对的只是“生育”, 跟什么形式的生育是无关的。不管你怎么生,只要是生了孩子就要登记,至于这孩子怎么生的,是已婚生的还是未婚生的,应该由另一套制度来规范,而不应该由生育登记来规范。要把法律层面的问题归为法律,道德层面的问题归为道德,生育登记仅仅只是登记。
民法典中也有很多婚姻的管理规定。现在全国很多省份基本已经把生育和婚姻取消关联了,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这两件事情已经完全分开了。我认为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把个人的权利还给了个人,不再附加诸多限制条件,更尊重公民的选择和公民的权利,只要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条件下,公民都有自主的选择结婚和选择生育的权利,这反而是我们国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
谈人口老龄化与鼓励生育
“放宽生育限制不会对人口老龄化产生太大的影响。”
正观新闻记者: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而如今多地放宽或取消生育登记婚姻限制,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乔晓春:其实就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育率低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老龄化的问题,因为老龄化的问题更多的是指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即使短期内出生率有所增加,它的作用也极其有限,因为老龄化是整体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哪一个年龄段的人口变化,更不是增加几个出生人口就能改变的,放宽生育其实完全影响不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网上说“迎来人口增长的新拐点”更谈不上了。因为人口增长有巨大的惯性,尽管2022年之前中国人口仍然是正增长,但由于近三十年的低生育水平,导致中国积累了三十多年的负增长惯性,现在到了负增长爆发的时期了,即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人口长期负增长阶段,不可能由于短期出生人口或出生率的增加,就出现人口增长的根本性变化,退一步讲就算今年出现了一个小幅度正增长,它也只是偶然的,也不可能由于颁布了生育登记办法出现长期的人口正增长,或把它作为人口增长拐点,因为从长期看中国人口负增长是不可逆的,时间越往后这个负增长的幅度会越大。
正观新闻记者:鼓励生育似乎未见特别大的成效,这是为什么?
乔晓春:计划经济时代曾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市场经济则强调追求经济增长,从而把人口的减少或人口的增加看成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经济增长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控制人口增长到鼓励人口增长,我们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偏见。
中国计划生育开始的时间略早于改革开放,当时推行计划生育的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导致经济压力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最终提出要控制人口数量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有人认为人口增长过慢影响到经济发展,因此又开始鼓励人口的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讲,鼓励生育实际上还是把人口的增长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我们什么时候能把人作为目的,把生多少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件事情交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别的什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