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27岁身高186的研究生 想捐精被拒 不要觉得你学历好身高优就满分最重要的是质量

导读:27岁身高186的研究生 想捐精被拒 不要觉得你学历好身高优就满分最重要的是质量对于我这种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捐精能带来几千块钱回报,相当可观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另外八成的男同胞“不行”。

人类精子库对捐精志愿者的精液质量评估标准远远高于正常生育人群的标准,即使生过孩子也未必行。

由于这两天到访的人数激增,李医生已经不记得重复过多少次这样的话。

在李医生看来,真正需要接受精液捐赠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

“不育的夫妻中,大概有一半是男方因素,但真正的‘无精症’,大概只有这一半中的10%,他们就很难有自己的后代”。

现在已经有了更先进的取精技术,使得情况好了一些,但也主要是针对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症状。

在技术的支持下,不少人会选择通过试管等技术继续尝试。

“但这仍然是一小部分吧,有些人就选择不要了,他们也可以通过领养或者一些其他的方式。”

医生和捐精志愿者的交流并不多,出于职业规矩,他们也不会问对方缘由。“对于我们来说这不重要,我们不需要了解这个东西,这个问题本来也比较尴尬”。

借精生子虽然是个科学问题,但却因生殖行为与性爱、家庭和伦理脱节了。

在社交媒体中,有人会问“把精子捐给谁都不知道,过了几年,看到有一个人长得像自己的儿子,却不能去认,这不是很荒唐吗?”

“如果捐献精子,万一几年后老婆看到一个很像我的孩子,那我岂不是全身长嘴也说不清楚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李医生认为,这不是自己可以解答的,最终接受借精生子的人,肯定也想通了这些事,毕竟这个事情还是自愿的。

但在日常的诊疗中,的确有不少不育夫妇对供精者的体貌、特征等提出要求,一些生殖中心也尝试研发更人性化的匹配系统,使得孩子与社会学上的父亲外观相似。

“但这种事目前很难满足,不像很正常,像才是不正常的。”李医生告诉我。

“比如说身高、学历、年龄、地区、籍贯等等是可以确定的,血型一致,这也是基本要求,但在外貌上,有些亲生的兄弟长得都不太像,就连双眼皮都可能差距很大,有的内双明显,有的则是更深一些的欧式双眼皮。”对接受精子捐献的人来说,只能接受这样的差距。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下的子女,与该精子的提供者没有任何法律关系,捐精者既不承担抚养义务,也不拥有监护权。

除了给不孕不育的夫妻提供精子,精子库还承担着一项功能,就是为一些特殊群体进行自精保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