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信用卡业务整顿力度加大 内幕曝光引争议信用卡新规发布已7月有余。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多家银行日前发布公告,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对客户持卡数量上限进行设置与调整、规范自动分期业务等
围绕相关问题,此前光大银行(2.980, -0.01, -0.33%)、民生银行(3.420, -0.01, -0.29%)、广发银行、上海银行(5.970, -0.03, -0.50%)、上海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表示,将对睡眠信用卡陆续进行停用或销卡等处理。当前,睡眠信用卡的整改工作仍在继续。
本月以来,平安银行(13.870, -0.18, -1.28%)、中国银行(3.220, -0.01, -0.31%)、北京农商银行发布相关公告。中国银行公告显示,自3月20日起,该行将对连续18个月及以上无主动交易、且无任何未偿款项和存款的长期睡眠信用卡分阶段进行降额、停用或销卡等相关处理;北京农商银行公告称,将于7月1日起(含)陆续对客户名下近18个月及以上无主动交易的凤凰信用卡停止用卡服务。
此外,招商银行(37.810, -0.46, -1.20%)、浦发银行(7.200, -0.03, -0.41%)、兴业银行(16.890, -0.16, -0.94%)、北京银行(4.300, -0.01, -0.23%)、宁波银行(30.100, -0.28, -0.92%)、盛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对客户名下的持卡数量上限进行了设置与调整。例如,浦发银行在公告中表示,自4月1日起,该行信用卡中心将统一对客户名下超过20张数量上限的卡片进行管制,被管制后的卡片将无法正常使用。
重点规范分期业务
“用信用卡消费了两笔,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期,产生了分期利息。”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上投诉说。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被分期”是持卡人投诉信用卡较多的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常会收到银行分期还款的建议,“免息”的字眼让人心动,但实际上银行会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达到变相收取利息。围绕该问题,不少银行已优化息费展示形式,对自动分期业务进行了整改。
在优化息费展示形式方面,工商银行(4.290, -0.01, -0.23%)、建设银行(5.610, 0.00, 0.00%)、农业银行(2.940, 0.01, 0.34%)、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将“分期手续费”调整为“分期利息”。以建行为例,公告显示,自1月7日起,该行龙卡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将调整为“分期利息”,“分期手续费率”相应调整为“分期利率”,分期利息计收规则不变。
自动分期业务方面,农业银行、交通银行(4.880, 0.00, 0.00%)、建设银行、邮储银行(4.550, -0.04, -0.87%)、浙商银行(2.920, -0.02, -0.68%)等多家银行公告称,调整旗下信用卡分期业务。例如,农业银行于1月6日下线自动分期功能,包含普通信用卡签约自动账单分期功能、办理乐分卡(自动分期升级版)信用卡。交通银行于1月5日起停止好享贷自动分期签约服务。邮政储蓄银行于2022年12月30日下线自动分期卡,包含自动分期成长卡和自动分期鸿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