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储蓄率创近年新高 大家都不敢消费了吗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 26万亿元,同比多增6 59万亿元。其中,储户存款增加17 84万亿元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不是被那6万元困扰,就不会只计较收入,忽略了银行那份工作长远来看的好处。”莫星意识到工作稳定和福利保障的重要性。
她把所有的东西重新分门别类整理出清单,不是必需品就绝不购买,为了防止自己抵不住诱惑,她还卸载了购物App,“没有了就不会刷了,不刷就不会心动”。在还清欠款后,莫星还注销了信用卡和“花呗”,她决定“不超前消费,只用余额来生活”。
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张小雨也开始学会精打细算生活。2020年年初,她和老公在杭州买了房,那一年,她还当上了妈妈。背着贷款和养娃“两座大山”,她觉得任何风险都是不可承受的。
张小雨的老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家的收入大部分系于老公的工作。这几年的行业内一些公司在裁员,让她更没有安全感,想要有更多的存款。“会担心第二天醒来老公收到裁员通知,然后就反复查看存款上的数字,盘算能维持几个月的开销,可以给自己多久的缓冲期。”
这些行为的背后共同指向近些年居民的行为逻辑——风险厌恶。在经济学界,有学者甚至用“超额储蓄”来形容如今中国的高额储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认为,2022年出现的居民“超额储蓄”现象,主要源于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导致的储蓄被动上升。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了三方面原因,包括在疫情的冲击下,线下消费场景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居民部门减少了购房和理财等投资性支出,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储蓄规模。
但最重要的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转弱,从而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并引发‘超额储蓄’。”这位学者表示。
“超额储蓄”能否转化为消费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超额储蓄”的状况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