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指挥家陈亮声去世 陈亮声人生阅历一览

导读:指挥家陈亮声去世 陈亮声人生阅历一览剧组的执行导演栾景泉说:“陈先生是个极其渊博的人,他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使他出的点子往往让我们意想不到

2000年,陈亮声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2002年,陈亮声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原稿手迹影印件,赠送给中国国家图书馆,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此外,他还将自己珍藏的许多音乐资料捐赠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陈亮声曾担任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艺术指导,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学子。在他的指教下,中国的室内乐、四重奏、弦乐独奏等在国际、国内的各大比赛中多次获奖。

在国际乐坛获奖的梁宁、傅海静、胡坤、李坚等都曾受过他指导。胡坤在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时,就曾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信给陈亮声,向他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和感谢。

如今享誉国际的上海四重奏,在初出茅庐时便和陈亮声有过交集。那是1983年,上海四重奏刚刚成立,正在备战英国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国内当时的室内乐氛围几乎是零,老师丁芷诺每个礼拜都给他们上课,还会抓住每一个来学校上课的专家,帮他们把关,专家的身影里就有陈亮声。

“现在回想起来,起作用的也就一两个人,还不是外国人,比如陈亮声老师,他是合唱指挥,在国外呆了很多年,作曲和指挥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帮了我们不少忙。”第一小提琴李伟纲对澎湃新闻记者说。1985年,上海四重奏在比赛上拿下第二名,风头无两。三十多年过去,这支老牌四重奏依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在上学时听过陈亮声的讲座,“他能讲地道的老派上海话。自称所卖的‘膏药’,是‘去掉重音’——那种在演奏音乐时莫名加入的非必要的重音,这是影响音乐的‘口音’的最重要因素。当时许多人还不太能理解,后来仔细体会下,还真是一贴‘膏药’。”

因为和两位著名女性的婚姻,陈亮声也被更多人认识。

指挥家陈亮声去世 陈亮声人生阅历一览

1959年,陈亮声和阿格里奇在钢琴家傅聪的引荐下认识,那时阿格里奇才18岁。婚后,两人生下女儿陈丽达(Lyda Chen)。短暂的婚姻结束后,陈亮声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女儿监护权,直到陈丽达成年后,母女才团聚。

2019年5月、10月,阿格里奇连续两次来上海演出,分别登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引起轰动。陈丽达也连续两次以中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坐在乐团,和母亲并肩演出。

陈亮声与斯琴高娃也是经人介绍认识。陈亮声在一本挂历上看到斯琴高娃,一见钟情,托导演凌子风介绍。

“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看到一个有12个演员的挂历,有刘晓庆、潘虹,12月份是我的一张照片。一个老太太就说,这个人啊,听说脾气大着呢,还喝酒。陈亮声说,那又怎么样呢,我看她蛮有味道的嘛。对方说,她离过婚啊,他说,离100次婚又怎么样呢?”

斯琴高娃第一次见陈亮声时,他已是花白头发。无论在拍戏、排练还是生病住院,他都会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斯琴高娃面前。斯琴高娃被陈亮声的体贴关怀打动,1986年远嫁瑞士。那一年,斯琴高娃36岁,陈亮声53岁。

“他跟前妻离婚以后,就带一个女儿,在又当爹又当妈的前提下,再去深造音乐,跟卡拉扬的同学切利比达克在意大利学指挥。他为女儿不敢再娶妻,差不多20年之久。我觉得这个男人了不得,好像萌生了对他的一种信赖感。”接受曹可凡采访时,斯琴高娃曾经讲述她为何会放心托付终身。

结婚后,斯琴高娃在国内拍戏,和丈夫聚少离多,但这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