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布洛芬巨头发话:月底前产能翻番 药品至少要紧张一个月的时间2022年12月14日,上海,一家药店告知顾客:感冒药、退烧药都已售完。目前上海部分药店的常用感冒药、退烧药等销量大增,部分药品暂时缺货。
随之而来,退烧药需求激增,即便有上市连锁药店表态会加强备货与门店配送,满足消费者需求,但现实依然是“药难购”。
2022年12月10日,海口,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整个车间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人民视觉 图制药厂:最近需求量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年“最近销售报上来的需求量,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年的需求量,而一年的量要在两三个月内完成,这是很(大)的工作量。”先声药业总经理陈为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及药厂扩产顾虑,“我们知道市场缺货,但其实并不清楚到底缺多少,从供应链向上游传递,每一层都可能放大实际需求量。”
陈为功向澎湃新闻记者提起“牛鞭效应”,即随着供应链向上游传递,需求量被不断放大。为此,药厂也需要谨慎考虑增产数量。
而且,药厂扩产并不容易。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企业对药物产品扩产有时并不能自主决定,需向监管机构申报,业内人士称其为“变更控制”,但这一“变更”到底是由企业自己决定,还是需要向监管机构申报,需要一套质量管理系统来判断。目前,部分药企将“变更控制”限制在自主决定的范围,比如增加排班、升级设备。
以先声药业为例,过去一周,该公司的排班由一天一班增加至一天两班,24小时不间断工作,同时进行设备升级。相应的,该公司旗下咳喘宁口服液的产量实现翻倍,每天产量可满足十多万人使用。
采取类似策略的还有贵州百灵,此前该公司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生产。目前,该公司苗药“咳速停糖浆”产能翻番,达到35万瓶/天。
增加排班也并非最优解。陈为功告诉记者,以前药厂会尽力避免安排夜班,但在面临药物短缺的情况下,药企还是要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同时,尽力增加产能、保障供应。
除此之外,在陈为功看来,扩产也面临一定风险。比如,此次药物短缺属于突发情况,扩产可能导致药物囤积。此外,升级的设备是否会闲置,也成为公司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而一旦下定决心扩产,企业还需要考虑增产数量。
当药厂按照销售报上来的需求量开始增产,为规避风险,只能向销售公司立规矩。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同样告诉记者,其公司选择向销售人员和销售公司表明,“因为疫情加班生产的产品,原则上不准退货。”
提及扩大产能,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生产厂商润都股份(002923)方面人士也向澎湃新闻记者打了个比方,“药物的生产流程较为严格,和食品加工不同,要达到做药的环境标准才可以做,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买回锅碗瓢盆就可以直接做了。”
润都股份并没有公开其布洛芬的具体产能,12月8日,其在投资者平台称,布洛芬缓释胶囊为公司主要制剂产品之一。截至2022年9月30日,本年度公司产品布洛芬缓释胶囊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合并报表口径)的比例约为7.74%。
除了上述扩产顾虑外,也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退烧药相关产品批文虽多,但这类仿制药的毛利率并不高,加上每家企业对于产品管线的布局有不同考虑,因此,也并非每家拥有批文的药企平时都生产,临时投产并非易事。
有原料药厂商订单排到1月
制药厂的上游,是原料药企业,目前原料药是否充足是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包括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据悉,解热镇痛类药物主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钠等品种,其中布洛芬、扑热息痛、阿司匹林使用广泛,且被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据证券时报报道,我国是全球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下游的制剂生产商也很多。华金证券在研报中统计,全球生产布洛芬原料药的大企业有新华制药(000756)、亨迪药业(301211)、巴斯夫,每年产能分别为8000吨、3500吨、3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