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储蓄率创近年新高 大额存单都被抢完了更令人关注的是年轻人的选择。2021年,一项超2万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的重视,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老百姓爱存钱,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居民存款占人民币存款的比例在1995年第三季度达到最高的60.4%。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金融产品供给丰富,居民储蓄意愿有所下降,2017年年底居民存款占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下降到39.2%。
2018年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国人的储蓄率又开始回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经达到45.4%。董希淼认为,这表明居民存款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初步呈现长期化趋势。
陈彦斌表示,这几年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是疫情冲击等阶段性原因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针对“超额储蓄”现象,不少学者建议要把“超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此表示,“中国的消费不振,不能光惦记老百姓的钱”。
他列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1.02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那么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总额在52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为43%。“这个比例在美国是80%以上、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70%,即使是欧洲很多高福利国家也在65%左右,中国的消费不振,核心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在放缓,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促消费关键要从收入端发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让大家有钱可花。”滕泰说。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老一辈的人攒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那很多90后、00后攒钱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花钱。他们将不同的“无痛攒钱”方式命名为“公主存钱法”“365天存钱法”“木鱼存钱法”……存够了一定金额后再去消费。
“存钱需要一种仪式感。”在医药行业工作的白雯欣今年计划存款5万元,她制作了一个“存钱计划(2023)”电子表格,分设了36单存钱计划、52周存款。
每个月工资到账后,白雯欣先拿出3000元,分别以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各存入银行1000元,记录存入时间和到期时间,一年存入定期3.6万元,剩下的1.4万元,用“52周存钱法”,方法很简单:一年52周,每周递存10元。第1周存10元,第2周存20元……到第52周存520元。坚持一年,她就能攒下13780元。
存款上的数字,对白雯欣来说意味着成长。“我现在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小孩子了”,在她看来,有计划的生活才是过日子,存钱,就是在经济方面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