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瑞信踩雷,始于瑞幸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瑞信已有167年历史,是瑞士银行业第二大巨头,截至去年底持有约5800亿美元资产,在全球50多个国家开展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
这场大胜让瑞信成为阿里的“御用”投行之一。同一年,阿里B2B业务私有化,瑞信继续担当财务顾问;随后,在阿里的数轮融资中,瑞信同样作为重要伙伴参与其中。
长期的密切合作,最终让瑞信成为阿里赴美上市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14年9月,阿里登陆纽交所,募资规模高达218亿美元,成为当年乃至其后多年的全球第一大IPO。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承销佣金高达3亿美元,而瑞信力压大摩、小摩、高盛等一众国际投行,以主承销商的身份拿到了最大的蛋糕。
作为阿里上市的“从龙之臣”,瑞信一战成名,开疆拓土势不可挡。就在阿里上市的同一年,瑞信还担当了微博、猎豹移动、聚美优品等公司的IPO承销商,几乎将彼时中国互联网的所有精华企业揽入怀中。
此外,在互联网之外,瑞信也屡有斩获。据时代周报统计,在2014年之前,它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多家大型国企的IPO,包括中国人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达资产等。瑞信参与的中国公司融资活动超过160宗,总额超1800亿美元。
在中国互联网的黄金年代,赴美上市几乎是每一位创业者的终极梦想。在中美之间飞速涌动的亿万资金,让作为中间人的瑞信等国际投行赚得盆满钵丰。2014年前三季度,瑞信亚太区以13%的营收占比,为整个集团贡献了32%的利润,中国互联网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B
以阿里为代表的那一波中概股赴美上市潮,让瑞信赚到大钱的同时,也在影响了瑞信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逻辑判断,甚至出现了麻痹大意的迹象。
一位中资券商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瑞信等外资投行之所以能够接到更多中概股项目,除了自身能力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战略比较激进,接项目的标准和要求较为宽泛。从瑞信的一系列合作来看,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2018年,瑞信在中国的IPO承销生意达到巅峰。这一年,共48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相当于前一年的两倍;瑞信参与了14家,位列外资投行第一名,其中不乏拼多多、爱奇艺、虎牙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瑞信合作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以巨额亏损换取高速增长的隐患。
彼时,互联网股票的投资者普遍偏好增长而非利润;增速越快的公司,越有机会拿到更高的估值和IPO融资规模,从而带来更大的承销佣金蛋糕。瑞信选择与烧钱换增长的公司合作,既有择良木而栖的因素,也有整个行业的风向使然。
但这也意味着,倘若上市企业迟迟没能走出亏损泥潭,甚至跌向财务造假的深渊,为之护航的投行也难以独善其身。随着承销项目的增多,投行踩雷几率也必然放大。
瑞信踩中的那颗雷,名叫瑞幸。
瑞信是瑞幸创始人陆正耀的长期支持者。2014年,陆正耀带领神州租车冲刺香港上市,瑞信成为联席保荐机构之一;随后神州租车继续融资,发行美元债券和优先票据,瑞信也都参与其中,双方关系日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