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专家:新冠回归乙类管理条件渐趋成熟 科学的事儿,还是要科学家说了算,希望大家不要片面带节奏!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近3年后,其致病力逐渐减弱。与之相对应,中国的防控措施也随之调整,各地防控措施正层层减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曾在3月1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轮疫情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截至3月18日24时,全国在院治疗的感染者总数29127例,从病情来看,以轻型和无症状为主,占比95%以上。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的占比不到0.1%。
而在当前一轮的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依然保持高位。12月2日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9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在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我国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常昭瑞表示。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图
“很显然,当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较弱,在全国已经完成基础免疫的条件下,按乙类管理已经不成为问题。回归乙类管理,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上述传染病专家表示。
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
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的防控措施一直处于优化状态,如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米锋在11月29日的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所述,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以及重症率、死亡率等情况,包括密切关注国际上一些疫情形势的变化,对于防控的措施,我们一直在研究,不断在调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