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十条后的社区卫生中心怎么样了 防不胜防,勇敢面对,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接电话时,张斌刚到家。周五晚上七点多,他还没吃饭,但已经累得不想吃饭了。采访中一度有些气喘。几分钟后,张斌说,太累了。“我休息一下,实在受不了了。”
半个月前,社区中心考虑到小区封锁会导致医务人员数量压缩,让员工把行李带到单位,一旦有突发情况就在单位吃住。直到上周,张志还不敢把行李拿回家,而是放在了车后备箱里,“随时备着”。
接疫苗、做流调、设阳性门诊——社区中心面前的三场“硬仗”
12月7日,随着“新十条”一起下发的,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
其中提到,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家庭医生需要为签约患者的健康档案进行风险评估,以健康风险等级将他们的档案标为绿、黄、红三个等级,就像“健康码”一样。
这周末,郑宇开始忙这件事,最先的任务是对签约的65岁以上老人进行新冠疫苗的流调,必须两天内完成。郑宇负责的签约对象有700多个,而整个社区中心,像他一样的家庭医生有20多名,一共签约了1.4万名65岁以上老人。
流调要评估老人现在的慢性病是否稳定、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接种意愿等。一个人的流调需要三分钟,周五晚上,郑宇电话打到了晚上,收集好了700人的数据。
“我把信息移交到了信息科,同事会根据数据和评估指标,用程序为健康档案分类标注,最终完成风险等级的建立。”工作量不小,郑宇做完,又要回到“追阳”的任务里。
李春也看到了这一要求,他签约了1500人,其中还有20个家庭病床。他说,这在上海市属于中等水平。但健康档案风险等级的重新建立,他觉得干不过来。“所谓的红黄绿分类,肯定没精力一个个打电话。”李春说,如果要求的话,就去后台拉数据,填上去交差,最多让助理打打电话。“而且没有说把人群区分为红黄绿后要怎么做,感觉分类了也没用。”
为了抵御疫情冲击,保护辖区内的老年人,社区中心在劳累困顿的长期抗疫中,依旧希望做一些长足的准备。
而社区中心人力不足,却是横在面前无法跨越的障碍。
上海闵行区加印了一批家庭医生的名片,把社区医生的姓名、电话通过居委分发给社区居民,供无症状或轻症人群在社区得到药品的配送和咨询。
在北京的王昊说,对健康档案分级的摸排最近也开始做了,“工作量很大,上级没有给明确的时间线,只要求尽快完成。”
但是,在“以抗原代替核酸”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王昊每天都能在就医人群中发现几个或十几个抗原阳性居民。12月起,社区中心减员了40%。看着堆积如山的工作,和不断冲击居民的疫情,王昊难免担忧,“目前最缺的就是人。”
2022年,上海市60岁以上老人有542万,占总人口的36%,而家庭医生只有6000余人。“家庭医生能不能在大疫情面前能够服务好这些老年人,我是有担忧的。”李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