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蒙牛伊利之间杀出个33亿黑马 谁动了谁的奶酪2006年,温总理在视察乳业工作时曾经写下“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随后,蒙牛顺势提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语。
尽管这些购买行为最后都被归结为“幻想美好生活的冲动消费”,因为买回来就没怎么吃过,但张晚吟也不得不承认,奶酪确实很好吃,只是自己没有吃它的习惯,而且“吃得场景很单一”。
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奶酪的主要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35岁以下的年轻人,相对来说,他们学历较高、消费力较强,关注饮食健康、而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在中国,奶酪的消费群体相对窄,而且这群消费者,除了少部分有海外经历的人习惯吃奶酪制品,其他人则倾向于把它当成一种新鲜事物,而非日常饮食。
逐渐发展的奶酪,是乳制品行业的 “缝隙”
不过,市场不大并不算太大的问题,一个行业如果能把细分品类或者针对特定人群的品类做到天花板,也会有相当强的盈利能力。
事实上,奶酪在中国的发展不是近几年的事,早在1985年,北京三元已经掌握自主奶酪加工技术,并生产出第一块国产奶酪,而如今的“中国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也并不是最早一批做奶酪的企业。
2001年,妙可蓝多前身广泽乳业成立,当时中国液态奶和奶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广泽乳业作为吉林省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企业愿景是实现液态奶年产30万吨,成为东三省第一品牌。
但问题是,当时,蒙牛和伊利占据着中国液态奶大部分的市场空间,地方乳企在巨头之下日子并不好过,要么走差异化,要么只能面对消亡的困境。
液态奶的市场广阔,但在巨头的阴影之下,竞争也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