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专家称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听专家的希望多多做研究

导读:专家称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听专家的希望多多做研究住在北京朝阳的李先生发现,上周日(11月27日),同楼栋一位密接转阳的邻居没有再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而是安排其居家休养

李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在北京、广州等地,让符合特殊要求的无症状或轻型新冠阳性感染者居家,已部分成为默认模式,无需经过邻居签名同意;涉及人员面也有所扩大,从起初的“符合特殊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逐渐扩大到“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

但由于尚无涉及阳性居家的系统性防控预案,在对感染者、密接人员以及同楼栋或单元其他人员的权益和安全的保障上,还存在诸多细化空间。

多方权利须平衡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无疑是一件可喜之事,让符合条件的阳性人员居家隔离,更符合公众期待,有利于感染者的康复,更有利于有效缓解医疗系统压力。

“但该优化方案的落地,还需保障民众掌握充分信息、理解政策优化的背后逻辑、做足准备、达成共识,以达到‘阳性居家’的预期效果。” 姜庆五表示。

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尝试“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轻症新冠感染者可以不用转移”的社区中,邻居和感染者及家庭(或陪护人员)均存在一些顾虑:对于前者,关注点在于发生串联感染的概率几何、是否会被连带管控;对于后者,关注点在于自身或家人是否在“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范畴内,是否会被邻居歧视对待,基本生活和医疗物资能否得到满足等。

如前文李先生所提及的“十字花”管控原则,多名受访病毒学专家认为有待商榷,因为新冠病毒经气溶胶发生非接触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接触式传播也可以避免。“居家隔离的新冠病毒携带者,本身排毒量就很少,传播力不强,一般来说,呼出的气溶胶中的病毒离体3小时后,就完全灭活了。”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第一财经称,比如,如果阳性居家人员开门取快递,佩戴好口罩,只要和快递员隔2米以上距离,病毒传播的概率就非常小了。

“同住人士确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居家隔离者最好拥有带有独立卫浴的房间,与此同时,在隔离期间,感染者应当和同住者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尽量不共用物品,使用了共用物品后及时进行消杀,这样就可以降低感染同住或陪护人员的风险。”常荣山称。

他还表示,一旦发生接触感染,同住者也无需过度焦虑。这是因为无症状或轻型新冠感染者携带病毒载量很低,发生病毒传播,被感染的密接人员也大概率为可自愈的无症状或轻型感染者,不需要进行转移进行医学治疗。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版《症状轻微的COVID-19患者的家庭护理及其接触者管理》(临时性指导文件),如果得不到住院治疗或住院治疗不安全(例如,当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时),可考虑让成人或儿童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接受家庭护理。具体决定因素有三:一是对COVID19患者的临床评估,二是对家庭环境的评估,三是监测居家COVID-19患者临床演变的能力。

该文件明确,在家庭环境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无症状患者或无不良后果风险因素的轻症或中症患者可能不需要紧急干预或住院”,可以居家隔离和护理。但同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因素,譬如年龄(> 60岁)、吸烟、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等,也应纳入考虑。

常荣山进一步称,如果阳性感染者家庭有70岁及以上的部分接种疫苗或未接种疫苗等特殊人群,建议阳性感染者主动转移隔离。因为这类老人一旦被接触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大。“长期而言,随着我国高龄老人加强针接种率提高,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减少。”常荣山补充道。

虽然轻型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发生病毒传播的风险不大,但管理能否跟上,关乎该优化方案的落地效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