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专家称气溶胶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听专家的希望多多做研究住在北京朝阳的李先生发现,上周日(11月27日),同楼栋一位密接转阳的邻居没有再被转运至方舱医院,而是安排其居家休养
根据李先生描述,目前,对于该楼栋这位独自居家隔离的老人,社区的管理措施与其他密接人员无太大差异,即由“大白”入户测核酸或者发放抗原,并定期发放食物包。
“一方面,对于居家阳性人员,尤其是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社区或疾控部门的保障工作需要做到位,并做好转移预案。比如,定期对相关人员抗原情况登记、询问其是否出现持续高烧等现象并进行心理关怀和情绪疏;另一方面,应尽量用抗原自测或核酸自采,代替入户核酸,以降低‘大白’被感染,乃至进而传染其他人员的可能。”常荣山称。
一名现居香港的杜先生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府会为居家阳性感染者发放抗疫物资包,包括快速抗疫测试卡、隔离手册、口罩、退烧药和中成药等。
但对于居家隔离是否需要发放药物、其他同栋人员是否需要储备药物,姜庆五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因此这并非是一个必选项。
常荣山持相近态度。他还提醒,社区人员应当对居家隔离的密接和阳性感染者基础性疾病有记录,尤其是对于选择居家隔离、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新冠感染者,社区人员需要对其新冠临床演变进行及时评估,更需要保持对其基础性疾病的持续关注。
另有病毒学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对于居家的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可以适当吃点官方推荐的中药,但没必要准备专门的抗新冠病毒的药物。对于特殊群体(有基础病和老人)应考虑辅以药物。
阳性居家者怎么“管”?
在一些地区,核酸和隔离政策进行优化调整后,无症状和轻型感染者是否需要并能够及时上报?如何约束阳性居家者的活动范围?这些问题引起部分公众的疑惑。
常荣山认为,减少核酸频次和允许阳性居家,旨在让防疫更加精准和人性化,但并不意味着解防。现阶段,无论是核酸检测呈阳性或初筛阳性者,还是抗原自测阳性者,都应该上报给政府有关部门。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轻型阳性人员应该与政府签署协议,以便让卫生行政部门主动提供居家隔离的各类保障,并实施监管。
对于已确诊人员,尽管符合居家隔离条件者所携带病毒载量不高,但如果允许其离开住所,仍会对其他人带来风险。有人认为,境外和国外一些地区要求居家感染者戴上电子手环的方法,或可借鉴学习。
根据香港卫生署2022年11月21日更新的“2019冠状病毒病呈阳性人士手册”,政府会安排工作人员到访阳性感染者的居所,送派并协助佩戴电子手环,安装“居家抗疫”APP应用程序。在隔离期间,政府人员将通过电子手环监察以确定其是否留在居所。
虽然该类手环不会收集个人资料,也不具备GPS定位功能,但常荣山认为,在内地并无推行的必要性。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电子门磁等加强管理,防止人员外出流动,严格做到足不出在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有对高风险人员在通过门口安装电子门磁的形式,加强监管”。此方式也适用于阳性居家人员。
“如果阳性感染者走出居所,且不戴口罩,楼道等密闭的空间内容易发生病毒的气溶胶传播,进而导致邻居上下楼梯发生感染。但通过电子门磁,就可以基本杜绝这种情况。”常荣山称。
姜庆五也不赞成采取电子手环的防疫方式,认为应首先基于个人自律,如果刻意不合作,再考虑采用兜底措施。
他认为,未来防控新冠的重点,应从阳性感染者转移至公共场所,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医院在内的室内公共场所等。通过完善这些场所的卫生、通风条件,做好出入人员防护管理等,以更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