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第一波冲击下 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不是重症完全可以不去医院

导读:第一波冲击下 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不是重症完全可以不去医院从大厅到导诊台、挂号窗口、采血窗口等诊室的周边和通道,也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属。穿着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快步急行在大厅和分诊室之间

12月16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公开场合谈及,“目前医疗机构的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应对措施正在进行时。据了解,为缓解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压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发热门诊之后,北京多区启用了便民发热门诊。这些便民发热门诊,临时设置在体育馆、文化宫,可为无基础疾病的单纯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

12月15日,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临时设置的北京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正式开诊,当天就有很多周边居民来就诊开药。

2022年12月15日,朝阳体育馆发热门诊,这里的就诊流程跟在医院相同,挂号成功后,便可以排队问诊、拿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举全院之力”保障急救科室

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12日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均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诊室,增派人员力量。

实际上,早在“放开”之前,很多医院就进入了“备战”状态,“放开”之后包括新冠定点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更是“举全院之力”保障发热门诊、急诊等急救科室的高效运转。

自10月末开始,李苏所在的社区医院,就要求24小时在岗,目前是白班8小时全员在岗,夜班16个小时设值班人员。

12月初,“阳与非阳”人群的涌入,增加了区分风险和消杀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手实在不够”。李苏团队一共六人,她是组长,目前团队中一名年轻医生已经发烧离岗,剩余五人中,两人负责在发热哨点接诊,两人负责在内科诊室接诊,一人灵活机动。

13日那天,李苏差不多到晚上七点半才下班,除了中午一小时的吃饭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为了减少上厕所频次,几乎没怎么喝水,再加上不断跟患者对话,到晚上回家时,“嗓子已经冒烟了”。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市普仁医院急诊大厅的留观床位已经全部使用,药房前的病人坐在轮椅上挂吊瓶。新京报记者 侯庆香 摄

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也同样在高压运转中。

30岁的外科医生陆涛是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12月9日,根据医院安排,陆涛开始到发热门诊支援,和他同一批调配来的有20多名医生,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发热门诊每两天轮班一次,每次6小时。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有两人值守,以防有人“中招”无人在岗。

发热门诊是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患者因为不再检测核酸和抗原,无法区分是否因为感染新冠发烧。在自我防护方面,陆涛怕闷不愿意长时间穿白色防护服,但对上呼吸道保护却很到位,帽子、口罩、面罩、手套,一应到位,穿脱都格外注意。

陆涛来发热门诊的这几日,每天的患者人数在200到250人之间,原先配备的医生由于感染新冠不断地离岗,发热门诊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12日那天值班时,他6小时看诊了近50名患者。

“我们是举全院之力在保障发热门诊的运转。”童蕾是北京某专科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此前被列为新冠定点医院,目前主要接收新冠危重症患者。

童蕾介绍,目前该院各个科室都在抽调人手支持发热门诊,以保障发热门诊保持6小时一个班次的常规运转。“现在到我们医院的大部分是新冠累加其他基础病的患者,人数是放开前的四五倍。”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