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第一波冲击下 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不是重症完全可以不去医院

导读:第一波冲击下 北京的医护“防波堤” 不是重症完全可以不去医院从大厅到导诊台、挂号窗口、采血窗口等诊室的周边和通道,也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属。穿着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快步急行在大厅和分诊室之间

受访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均认为,由于公众的大量感染和恐慌心理,大批新冠轻症、无症状患者以及无法顺利买到备用药的人群涌入医疗机构,挤压了危重患者和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压力层层传导,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常规运转。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诊室门口,几十个患者在门口等待就医。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医护承压时

医护人员的感染,以及支援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等,让部分医院出现人手紧缺。

“防疫政策调整后,医疗系统受到冲击较大,很多医院的医生护士,包括财务、药房、后勤、保洁、行政等都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感染。” 李侗曾说。

北京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卢静说,除了抽调人手,人员也因为感染新冠不能到岗,导致正常科室运转的困难,为了保障科室的动态平衡,“放开后很少再收新的病人”。

童蕾也透露,其所在的专科医院因为大量人手支援发热门诊,或者感染新冠,导致医院的很多其他科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郭青是北京昌平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外科医生,其所在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职级的总共8位,但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大夫去了地坛医院,一个大夫去了方舱,一个大夫去了发热门诊”,剩下5名医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维持着诊室的正常运转。

12月9日是郭青的门诊日。稍早些时,他出现了头疼的症状,后来头疼稍有缓解后,他又坚持出诊了。下午回到家后,郭青就检出了自己抗原阳性。

手术室也未能“幸免”。从12月9日至今,北京西城区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高冉发现,身边的同事几乎全部感染了新冠,“发烧后可以回家休息,同事们都知道眼下缺人,不管阳不阳,只要烧退了就会返岗”。

ICU的压力通常比常规科室更大。沈宁是朝阳区某三级医院ICU的护士,12月8日之前,科室里发烧的同事还不超过两个,之后的一周内,20多个护士,目前只剩三个没发热。

因为感染者的增加,科室的在岗人数每天都在变。

12月12日是沈宁连续上班的第四天。“平时下夜班能休两天,最近下夜班第二天接着上,人手不够。” 当天下班回休息室,沈宁感觉自己浑身酸疼。“我都以为自己要阳了,结果睡醒一觉起来啥事没有,酸疼就是累得。”

此外,也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张慧是北京郊区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科室护士长,作为重症科室之一的血液透析科,此前的日常工作几乎没受疫情影响。

张慧所在医院的血液透析科,是全区最大的透析科,有93张床位,93台机器,常规情况下,张慧手下的26名护士一天三班倒,日均能够接诊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70名到200名。

每周一是患者做透析的高峰日,也是张慧和同事一周中工作最忙的一天,往常这天的工作,需要27名护士从早上七点干到晚上十点才能完成。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