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大批核酸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亏不亏不知道我是实实在在的掏了三年的检测钱!

导读:大批核酸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亏不亏不知道我是实实在在的掏了三年的检测钱!在广州市的常态核酸检测点撤除的那天,一位环卫阿姨依然习惯的骑着自行车前、来到自己熟悉的核酸点,等待她的是很多和她一样茫然的人

冷门行业的爆发

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的诞生在一夜之间。它最初的设想很简单——找出每一个病毒。

在2020年之初,想做上核酸检测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一个人只有出现发热等症状,去发热门诊就诊才能进行核酸检测。由于供应量不足,核酸检测一度成为武汉疫情防控最初的“难题”。

但到了2021年夏天,核酸检测已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从大规模检测到常态化全员检测,再到“15分钟核酸圈”。但人们对于这种渗透感是模糊的,它突然的出现在生活中,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据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5月11日,全国共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5.3万名技术人员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每日近5700万管。

核酸检测归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IVD从技术路线上主要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核酸检测属于其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实际上在疫情前,分子诊断是个复杂且没什么存在感的技术。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业内基本上认为分子诊断是一个成本过高且难以推广的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能盈利的状态,也不知道它的前景在哪里。”一位一级市场投资公司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但在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后,分子诊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发展机遇。在不断增加的“应检尽检”需求下,整个产业上下游市场大幅增长。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