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医保个人账户钱少了 受益者是谁?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

导读:医保个人账户钱少了 受益者是谁?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现在每个月打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是不是吃亏了?这是自2020年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方案发布后,每个人心中都有过的疑惑。

黑龙江省一位59岁的高血压患者华可(化名)发现,最近他为买药花的钱变多了。“我平时不去医院,主要是去药店”,他服用的药在医院7元多一盒,一个月不到30元,全年费用近360元。当地医院在2023年1月1日开通医保门诊统筹,起付线是400元,也就是说他去医院开药享受不到医保报销待遇。

其实,为了让慢病病人留在社区医院。按照黑龙江门诊统筹标准,在职职工年度起付线400元,年度限额3000元,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递增,分别是50%、60%和70%。

然而,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一直都没有华可常用的这款便宜降压药,他只能坐公交车去3公里之外的三甲医院,来回路费4元,加上门诊7元的挂号费,“算一算可能还亏了,干脆就在门口药店买,14元一盒。”华可说。

和周围的家人朋友一交流,不少老年人都有这种困惑,进到自己账户里的钱少了,存到医院的钱也跟自己没关系啊?

不久前,因为突然感到心脏有些不舒服,华可赶到当地最好的三甲医院心内科就诊,“做了彩超,查血几十项,自己花了300多,报销140元。”他觉得,“这回确实受益了。”

社会保险制度的意义在于,分担风险,尽量不必让大病降临的时候,某一个人被彻底压垮。

这与已经成熟的住院统筹一样。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1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7.7%。余下82.3%可以说贡献者,然后,谁又能保证自己有一天不会成为这17.7%的一员,需要减轻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样的风险共担机制,之前是住院,现在要在门诊看病建起来。

个人账户在逐渐淡化中

为什么非要动用个人医保账户的钱?

其实早在改革征求意见阶段,就公开有药店行业人士建议,建立门诊统筹的资金应该从原有的统筹基金中划拨,而不是个人账户。

确实有地区在早年建立门诊共济时用的统筹账户的钱,一位医改专家介绍,一方面当地的统筹基金实力比较强,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不敢触碰这一改革的深水区。

自1998年中国职工医保制度建立,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构成,钱来自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个人账户里的钱,可用在定点医院、药店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而统筹账户资金,则用于支付住院费用,由医保和医院、药店结算。

个人账户,借鉴了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此前长期施行的是单位负责的公费医疗,对职工来说就是不花钱看病。而医保统筹之后,不仅要交保费,看病还只报销一部分,自己还要再付钱。

彼时遇到了一个和此次个账改革类似的难题,因为交“保费”的好处,不是每一个人立刻就能看见的,所以参保意愿低,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

所以,作为一项“过渡性”政策,激励公众参保的个人账户就诞生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介绍,首先,让职工交上去的保费能看得见,而且自己账户的钱,就得精打细算的花,避免“没事就跑医院”,制约医疗需求过度释放。

第二是积累作用,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资金归个人使用,年轻时候存了钱,年老的时候不至于没钱看病。

然而,这些使命已逐步消失。在医保覆盖率达到95%的今天,不再需要参保激励作用。今天的患者面临最大的困境是部分患者门诊看病负担重,而大量资金却沉睡在“个人账户”,如此降低了保险本身的风险共济能力。

武汉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上述医改人士介绍,在有些地区,个人账户资金已经超过了统筹账户。

“国际上,几乎没有国家可以依靠个人账户的模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新加坡的制度有其优越之处,但对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难以直接套用一个城市国家的医保制度。”王宗凡说。

标签: 医保个人账户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