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医保个人账户钱少了 受益者是谁?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现在每个月打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是不是吃亏了?这是自2020年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方案发布后,每个人心中都有过的疑惑。
美国也有一项类似的制度,为健康储蓄账户(HSA)。个人将钱存入健康储蓄账户不需要交税,账户里的钱可用在保险允许的医疗花费,如买药、牙科、眼科等。健康账户中的资金可以累计,但如果会员想要将钱取出,则需要交税。
有业内人士分析,HSA是和高免赔额的商业保险进行组合使用的模式。根据2019年平台Lively发有关HSA的数据报告,93%的HSA资金是用来支付日常医疗开支。
至少按照政策制定者的思路,中国的个人账户改革,只是让一笔原本就应该承担公众医疗保障负担的钱,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实从制度设计之初就知道,个人账户是没有办法化解全民医疗风险的,但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改革延后到20多年后才进行。”王宗凡说。
“门诊共济”改革为什么才开始?
为什么用了20多年,现在开始推进个人账户改革?
“最大的难点就是,已经存在的个人账户,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既得利益,就很难再触动。”王宗凡介绍,真的生病花钱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有更高的保障水平,不生病的时候,并不想把自己个人账户的钱,统筹给别人用。这就是制约。
与公众突然发现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不同,这项改革一直在缓慢的推动。
早在2010年,《社会保险法》修订中提到,“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而在基本医疗保险中,未提及医保个人账户。此举被视为对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进行改革的苗头。
随后地方陆续试水改革。2012年4月,青岛市职工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就进行了微调,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下降了0.3个—0.5个百分点,同时门诊医疗费封顶线提至1600元,报销比例再提高10个百分点。
也有部分地区将原有的固定比例,改为固定金额,比如,退休人员每月个账计入100元。同时,各地统筹基金开始尝试覆盖门诊就医需求,陆续为门诊大病、门诊慢特病报销。
要从制度上根本减轻门诊看病负担,就要全面建立门诊统筹基金就启动。经多年慎之又慎的推进,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按下了“快进键”。
2020年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方案发布,此番调整后,一位地方医保系统官员告诉《财经·大健康》,当地医保统筹基金会增加20%左右。
最终,还是没有一步取消个人账户,原因就在于,希望公众享受到其中的实惠后,能够减小推进的阻力。
此时,医保基金监管技术的进步,也解决了此前地方试点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门诊统筹基金被滥用,而导致统筹基金亏损。
“因就医频率高,门诊服务的医保管控在全球都是一个难题,技术提升是一个保障,但后续如何管理好门诊统筹,也是对各地医保能力的考验。”王宗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