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央一号文件为何提打击电捕蚯蚓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孔祥斌认为,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列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数量,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则侧重于强调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一些具体电蚯蚓机案件的推动下,野生蚯蚓保护逐渐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就有相关法条对于“电捕蚯蚓”等非法捕捞野生动物行为做出禁止性规定。
土壤里的蚯蚓,成为评价耕地质量的指标
孔祥斌介绍,他的团队在2016年和原国土资源部(现为自然资源部)专家合作开展了关于“耕地质量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在该研究报告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地力水平、耕作条件、健康状况和生物特性成为评价耕地质量的4个一级指标,地形部位、田面坡度等成为29个二级指标。
土地里的蚯蚓。资料图片
在29个二级指标中,“土壤蚯蚓”特意被列入一级指标“生物特性”之下。孔祥斌团队在报告中指出,土壤蚯蚓是土壤动物中最大的常见类群之一,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产生重要影响。
蚯蚓为何被列入评价耕地质量的指标之一?孔祥斌认为,蚯蚓是生存在土壤的动物,从蚯蚓本身说,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松土机”“清洁工”……它们在土壤中将大量的枯枝落叶混合到下面的土壤层中,加速有机物分解、增加植物养分释放。另一方面,野生蚯蚓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一部分,一旦农田里失去了蚯蚓,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化等问题,还会使生态系统失衡。
“其实还有个原因,蚯蚓是生活在土壤里的,它们对土壤环境比较敏感。土壤好不好,会影响蚯蚓种群的繁衍。一片田地,蚯蚓的种类多不多,数量规模是否合理,是该片农田耕地质量和生态质量的一个表征。”孔祥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