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民文化水平高了这是好事

导读: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民文化水平高了这是好事日前,江苏、河南、湖北、浙江杭州、广西桂林等多个省市公布2022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市的初婚平均年龄在27至32岁之间

也有城市的婚姻登记人数上升。比如浙江杭州2022年共办理结婚登记65315对,比上年增加5488对,同比上升9.2%,创四年来新高。浙江宁波2022年办理结婚登记39767对,比上年增加32.62%。

记者梳理民政部统计公报发现,近年来,我国的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结婚率也在不断降低。比如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2020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814.3万对,比上年下降12.2%,结婚率为5.8‰,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2019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比上年下降8.5%,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

多省市初婚年龄推迟,十年来我国平均初婚年龄推迟近4岁

根据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婚姻登记大数据,2022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49岁,其中男性为28.19岁,女性为26.74岁,而2021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其中男性为28岁,女性为26.52岁,2022年初婚年龄有所推迟。

浙江杭州、浙江宁波2022年的初婚平均年龄都比2021年晚,杭州由2021年的27.8推迟为28.15,宁波由27.1推迟为27.95。湖北的初婚年龄超过30岁,男士初婚平均年龄32.99岁,女士初婚平均年龄31.23岁。

据报道,河南省2022年初婚登记平均年龄为男性29.9岁,女性28.8岁,比2021年的男性30.5岁,女性29.4岁有所提前。具体到不同省市,初婚登记年龄有升有降。比如,郑州市的初婚登记平均年龄,男性,2021年为29.5岁,2022年为29.7岁;女性,2021年为28.5岁,2022年为28.8岁,稍有“推后”。

实际上,初婚年龄推迟并非是今年的新现象。2022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相比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推迟了3.78岁,其中男性推迟3.63岁、女性推迟3.95岁。

对话婚家法律专家张荆:婚姻不再是人生“必备项”

针对我国结婚人数下降、初婚年龄推迟的现象,新京报记者对话了常年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领域研究的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事法律专家张荆。她认为,结婚人数减少是社会发展下的正常现象,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婚姻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单的“必备项”,但也可能直接影响社会的生育率。

新京报:近年来,我国结婚人数不断减少、结婚率不断下降,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荆: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婚姻制度并非从来都有,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从原始的对偶婚制到一夫多妻制再到当下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在不断变化,比如会有异性同居、同性闺蜜养老、一家兄弟姐妹之间的抱团养老等,这些可能会逐渐取代婚姻这一种核心的社会样态。婚姻制度消亡,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只是一种约束,变得不合时宜了,或者数量很少了,不再是一种安全稳定的方式。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