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民文化水平高了这是好事日前,江苏、河南、湖北、浙江杭州、广西桂林等多个省市公布2022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市的初婚平均年龄在27至32岁之间
并且现在恐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社会观念越来越开放,同居和结婚在生活形态上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身份法比如婚姻法对财产的规定可能双方都有不满的地方,所以他们不会去选择婚姻的形式,而选择同居来保持亲密关系。
婚姻也不是繁衍后代的必要前提,但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出于社会管理和道德方面的需要,是必要的。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生育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新京报:为什么初婚年龄会推迟?
张荆: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觉得是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越来越理性,它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单上的“必备项”,其次是结婚的经济成本高。很多年轻人会认为结婚得买套房、举行像样的婚礼等。包括农村都得有彩礼,我了解到有的农村家庭年收入不到5万,结婚都会买辆车。各种经济压力会导致年轻人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不敢谈婚论嫁。还有些人,可能早期没有结婚的打算,年龄大了又改变了主意,也会拉高初婚年龄。
新京报: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张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结婚不再是人生清单“必备项”,“成家立业”这些词逐渐落伍,人们结婚是看缘分、看感情、看需要,不再是必须结婚、盲目结婚。从这个角度看,这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结婚年龄推迟导致生育年龄推迟,可能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甚至结婚时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到生育率。
新京报:最近有专家建议把法定结婚年龄降到18岁,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张荆:这没有意义,人们不结婚不是因为法定婚龄设得高,而是因为不想结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如果把法定婚龄降到18岁,那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社会导向。比如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当下要求20岁女性才能结婚,那起码让女性上完高中、考个大学,继续接受教育。如果改成18岁,那可能上完高中就让结婚了,不利于消除性别歧视。
并且18岁是一个人刚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阶段,这时候缺乏赚钱的能力,无法奠定自己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基础,就急切地进入婚姻的“围城”,会产生许多问题,不利于婚姻的稳定,生育孩子之后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