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谁在鹤岗小城喝38元一杯的咖啡 房价低生活压力小自然可支配的收入就多了尽管客人不多,但店里卖得最好的还是18元一杯的冰美式,“怎么这么苦啊?”是多数客户喝完的第一反应。“可能因为它最便宜”
1月18日,距离新年还有3天,“隔壁”的咖啡机从早到晚没有停歇,唯一一名服务员端着餐盘四处穿梭,一楼多是年轻客人在闲聊、打牌,靠近窗边的3位中年男士聊起小城不常见的话题——终于发放的年终奖,难以完成的kpi。最后,他们讲起过去一年,大厂裁掉了多少同事,烟灰缸里也多了几只烟头。
二楼空间更加宽敞,分散的座位让氛围变得私密。一位30岁左右的男士正在相亲;角落里,另一位女士面露疲惫,整个下午都窝在沙发中,几乎没碰过咖啡。她来到鹤岗的婆家过年,“亲戚太多,出来躲一躲”。
但热闹终究不是鹤岗的常态,元宵节一到,归乡人潮散去,各家咖啡馆又恢复安静,店员靠坐在吧台旁,咖啡机也不再轰鸣。
连日忙碌告一段落,阿怪终于能松一口气。下午4点,距离关店休息还有6个小时,她坐在一楼最里侧,偶尔回复客户消息,因外卖平台抽成太高,她需要叫一辆出租车运送蛋糕。更多时候,她只是玩会儿手机,再抬头望着落地窗外的车流发呆。
元宵节的夜晚,鹤岗会有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阿怪没有兴致去凑热闹。周边的咖啡馆越开越多,春节正式结束,“隔壁”和各家咖啡馆,都将迎来新一年的生存考验。
鹤岗走红后
30岁的阿怪是个典型东北姑娘,性格爽朗大方,对于店铺为何起名“隔壁”,她哈哈一笑,“因为我和我老公都姓王”,过了一会儿又给出更正经的解释,“想让这家店有亲切感,听起来像邻居一样”。
在鹤岗,一座因资源枯竭、人口流失不断被唱衰的东北小城,经营一家独立咖啡馆,似乎是个注定失败的生意,但“隔壁”神奇地存活下来。
2019年,因为结婚,阿怪和老公回到家乡鹤岗,也正是那年,一篇《流浪到鹤岗,我五万块买了套房》的文章,让鹤岗在互联网上第一次走红。和向往“逃离北上广,定居在鹤岗”的年轻人一样,阿怪选择回到鹤岗也是因为低房价,“咖啡师三四千的工资,在哈尔滨买不起房”。
在鹤岗,阿怪先是做了一年私房定制蛋糕生意,有了一些积累后,她萌生了开店的想法。尽管鹤岗被贴上了“衰败”的标签,但阿怪认为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还是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反而消费渠道太少。一个佐证是,当地蛋糕店还在售卖早已过时的盒子蛋糕,与此同时,口味更好、价格更高的定制蛋糕也始终订单不断。
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鹤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对咖啡的消费热度并不高。在她决定开店的2020年,人口2500万的上海已经拥有4239家独立咖啡馆,但在东北,能长期经营的独立咖啡馆寥寥无几,在哈尔滨工作的咖啡馆倒闭,也是阿怪决定回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