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谁在鹤岗小城喝38元一杯的咖啡 房价低生活压力小自然可支配的收入就多了尽管客人不多,但店里卖得最好的还是18元一杯的冰美式,“怎么这么苦啊?”是多数客户喝完的第一反应。“可能因为它最便宜”
割裂鹤岗
外界对鹤岗赋予了太多想象,这也导致“隔壁”在现实与网络中的形象有些割裂。在一篇关于鹤岗的文章中,它被描述为“不是为当地人服务,是瞄准外地年轻人”的店铺。
阿怪对此感到奇怪,她很少在店里听到外地口音。一位来到鹤岗“隐居”的姑娘基本不去咖啡馆喝咖啡,“没有社交需求,在大城市也见惯了这种店铺,一杯咖啡的花销,足够买两天的蔬菜,好像也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从广东来到鹤岗做房产中介后,李杨不再担心收入问题,但繁杂的工作让他失去自主时间,每天为顾客看房、办手续、拍视频宣传,他想不起来自己有什么爱好,也从没闲情逸致去“隔壁”喝上一杯咖啡。
“网络上的讨论再火热,真正来到鹤岗定居的年轻人还是少数,十位买房者,可能只有一位下定决心来到鹤岗。”李杨认为,低房价为鹤岗创造了一丝新生机,带动了中介、装修、建材、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最终还是时间自由、经济宽松的本地年轻人在支撑咖啡馆、鸡尾酒吧这类新潮的店铺。
鹿鹿蛋糕店的店主姜丹也是鹤岗人,她在南方做了8年蛋糕代理生意,为甜品店提供太妃糖、饼干等各式成品,收入一直不错,但在2022年,她还是决定回到鹤岗,“在外面总归是漂着,这里是我家,早晚都要回来的”。
刚回家时,她就打算好要开一家以甜品和咖啡为主的蛋糕店,在她看来,“鹤岗的社交温度更高,小城年轻人没有大小周,也很少加班,更常跟朋友聚在一起”,就算咖啡的需求量不高,甜品和果茶也能带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没有经历“隔壁”长达一年的积累期,开业第一天,店里就挤满了前来尝鲜的顾客。十一假期、寒假、春节假期接踵而来,红火的状态持续到了元宵节,最忙的一天,店里卖出了一百多份切块蛋糕。
“鹤岗也有需要精致消费的群体”,姜丹接到过客人评价,“你家甜品和我在法国吃的差不多”。她没好意思发朋友圈,但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她也不太理解网络上对鹤岗的想象,“有视频说吃一顿早餐只要三四元,怎么可能呢?还有很多人惊讶鹤岗也有喜家德,但其实,喜家德就是鹤岗走出去的企业”。
▲ 鹿鹿的蛋糕店一角。
鹿鹿蛋糕店的店员廖晨是从哈尔滨回来的咖啡师,一次路过他被店里一万多元的定制咖啡机吸引,“挺神奇的,没想到鹤岗还有这种地方”。他来到店里应聘,顺理成章地留了下来。
鹤岗和他记忆中有些不一样了,上学时,同学们消费的还是五毛钱一瓶的鹤岗小香槟,但这次回来,他发现城市商圈从大世界转移到了时代广场,四周开起了买手店和进口超市,“有钱人还是挺多的,一份五六十元的下午茶,也不是高消费了”。
但他也认为,鹤岗的割裂不光存在于网络和现实之间,这座城市似乎被分割成两半,咖啡馆成了一个更像都市的梦幻空间,“在店里工作,感觉和在大城市没什么不同”,但走出时代广场,就是另一个世界,“老城区的夜晚,灯都不亮”。如果没有这家店,他在鹤岗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最近两年,阿怪逐渐对外界的议论感到厌烦,“每个人的问题都差不多,但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有时看到对自己励志经历、追求梦想的描写,她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挺奇怪的,不想立那种人设”,有人说她花钱买文章营销,这让她感到有些委屈。
在她看来,或许“隔壁”就像一个微缩的鹤岗,在网络上被讨论得太多,真实的面貌反而被遮蔽,“也没那么执着非要开一家独立咖啡馆”,那是一个错位的理解,阿怪解释道:“我不是没想过卖简餐,只是厨房地方不够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