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在一线城市养老需要花多少钱?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机器人辅助协助护工

导读:在一线城市养老需要花多少钱? 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机器人辅助协助护工面对一代人晚婚晚育的问题,家里的长辈想必已经从各个角度,对大家进行了一波波鞭辟入里的说教。

在走访护工时,谈及不要五险一金的原因,很多人给出的理由都是基于想多挣钱、感觉五险一金没用而做出的决策。

而之所以他们会做出这些决策,是因为护工这个从养老产业宏大视角下看起来很重要的工作,更像是一份“无可奈何”的营生。

2021年4月16日,河南鹤壁,在河南省淇县朝阳仁爱康复养老中心,淇县朝阳仁爱康复养老中心,护工正在帮长期卧床的老人坐上轮椅,洗漱干净。

据李女士介绍,她养老院里的护工80%以上都是45岁以上,大部分是来自陕甘宁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相对稳定。

这一画像是北京护工的缩影,据2018年北京市护理工作者协会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护工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40%-50%左右。

一位45岁的天水护工告诉我,之所以选择养老这份工作,是因为相比较家政清理要轻松些:“照顾老人总有个坐着的时候。”

我又问她,那你为啥不做带娃保姆呢,感觉这活跟护工差不多,但挣得多啊。她回答:

“我娘娘,才不是,照顾小孩外家都盯着呢,又要学历,又要形象,事多着吧?照顾老人事少,算轻松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见亲戚朋友对保姆的抱怨。

这样的抱怨背后,藏着的是人民群众对高素质护工的需求,或者说是对养老产业一线服务的升级。

那么那些本该成为养老行业升级的中坚力量,那些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去哪了呢?

“留不住,我这之前来过一些专业学生过来实习。”李女士回忆,“你像我们这种私企养老院,基本上都是压缩成本,读过书的年轻人都想要平台、要机会、要职业发展,但我们这种小企业给不了,一线就是干活,大的又有限,坑就那么多,所以大多数不是转行政就是不干这行了。”

李女士还提到,现在来应聘的应届生大多数投的都是管理岗,但他们缺乏经验,一线护理经验比不过老护工,理论知识对企业发展也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胜任。

另一位目前在北京石景山区某养老院做销售的养老专业毕业生告诉我,大部分同学不看好养老这一行业,都转行了,而自己决定做销售,也是希望多赚点钱。

2017年11月6日,毕业于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老年护理专业的徐永芳正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她所在的班级是天津首届老年护理本科班,当时班里有四十多名学生,而毕业后真正从事养老行业的同学仅不到20%。

影响年轻人进入养老一线行业的原因,还有一层是因为职业歧视。

在过去,大部分人会将这份工作视为出卖体力的廉价工作,是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这种过去普遍存在的职业污名化,正让我们自食恶果。

虽然国家在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养老护工的职业地位和劳动报酬推出了不少好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进步空间。

比如2021年1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为养老护理岗位设立了500-1500元的月度奖励津贴,对在养老机构内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含劳务派遣协议)、专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经民政部门核实后,直接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

但一些护理员对此忧心忡忡,一方面是有些人没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是他们担忧自己文化水平不足,没有时间复习,怕没时间考证。

2022年6月25日,广东东莞,2022年东莞市“南粤家政”职业技能大赛上的养老护理员考试。

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只是老龄化社会序章里的几个小小标点,是一场漫长的病痛,它关于钱,关于人,也关于观念。

面对家庭结构的缩小、一代婚恋生育观的变化,养老问题终会像一朵乌云,慢慢飘到每个人的头顶上。

在这篇文章开始之前,我问我的家人,是不是有钱就能体面养老了?

她告诉我:“要是有钱就能养好老,那也太容易了,这里有很多钱以外的问题,没有答案。”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