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争夺“冠姓权”的妈妈 想被人看见 冠姓权应该尊重但为这个闹离婚不值得将“姓”字拆开,会得到“女”和“生”两个字,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姓最早可能只与女性有关。在不少研究姓氏起源的著作中,这一观点曾被不断提及
种种因素影响下,赵自环的心情每况愈下,似乎只有让儿子改随母姓,她内心的抑郁之情才能得到缓解。丈夫得知她的想法后,表示需要三天考虑。三天后,丈夫询问道:“如果让孩子随母姓,你的心情会好些吗?”赵自环回答:“会。”于是丈夫带赵自环和儿子去派出所更改了姓氏。
赵自环将儿子随母姓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显得有些担忧,他们反复向赵自环确认她的决定是否惹得丈夫心生不快。得知女婿并不介意后,赵自环的父母才由衷感到一丝高兴。“对父母而言,获得儿子的‘冠姓权’可能意味着孩子属于我。”赵自环说。
越独立,越强大
儿子改随母姓前,莉香曾短暂陷入犹疑,她担心公婆会差别对待两个孩子,将随父姓的大儿子看成是亲孙子,将随母姓的小儿子看成是外孙子,也担心丈夫会格外关注大儿子,而减少对小儿子的关怀。
好在,她担心的这些情况均未发生,丈夫和公婆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小儿子,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大儿子。
但她也意识到,如果她与丈夫只生育一个小孩,让小孩随母姓的想法会更难践行。她曾在网上看到有母亲为了争夺子女“冠姓权”,不惜与丈夫对簿公堂,原本幸福的小家也因为“跟谁姓”分崩离析。在她看来,每个家庭面临的情况不同,随母姓面临的问题和限制也各有不同,妈妈们不能单纯地用“能不能随母姓”判断家庭幸福与否。
赵自环则认为,随母姓能不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在丈夫。如果丈夫不能平等地对待妻子、用心爱护妻子,随母姓则只能沦为空谈。生育前,赵自环和丈夫想要生育两个小孩,生育后,生二胎的想法渐渐被磨灭。她希望丈夫能接受结扎手术,并告诉丈夫如果再次有孕,她的人生便只剩下两种选择,一种是意外胎停后流产,一种是生完二胎后,自己再次陷入人生低谷,继而心情抑郁。
丈夫接受了赵自环的建议,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这让她感受到了爱和关心。赵自环和丈夫已经相携走过13年,他们一起从大学走向职场,从单身步入婚姻,从子女成为父母,这13年奠定了她和丈夫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在现实生活中,赵自环见过太多不尊重女性的案例,例如丈夫家中的族谱会详细记录家族中男性的姓名以及主要成就,女性却只能被书以“某某氏”,名字不知所终;再比如,同事的姐姐因为生育问题,惨遭婆婆诟病、丈夫忽视,丈夫甚至在婆婆说出“生不了孩子就离婚”时选择默认。
“有了孩子,大部分男性的生活和婚前没多大改变,而大部分女性却要承受身体损伤、事业受阻等风险。”赵自环称,她的父母曾出钱帮助她购买车、房,并在孩子出生后帮助照料小孩,而她本人自始至终辛勤工作,也因此,她将子随母姓看成是追求“公平”的表现。
同样与丈夫相携十几年的张女士曾和丈夫提及让小孩随母姓,也曾得到了丈夫的同意。但因为考虑到异姓兄弟相处的问题,也为避免反复向周围人解释兄弟异姓的原因,她最终放弃了子随母姓。
赵自环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在她看来,妈妈争取子女“冠姓权”无可厚非。闲暇时间,她阅读了上野千鹤子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也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这些书籍让她深刻意识到,女性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才有资格争取个人权利,才有能力和男性谈平等与民主。
面对部分网友的不认可,赵自环表示:“分享经历是为了倡议女性自立自强,从传统的‘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脱身出来,立身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毕竟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为前提的。正像鲁迅先生说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