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考公热”愈演愈烈 专家:并非好事 考上就一劳永逸躺平无后顾之忧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是后疫情时代中青年职业取向的代表话语。2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如何看待大学生求职偏向“考编”?“铁饭碗”能否成为大学生就业“避风港”?近日,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学者以及备考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解读。
“就业季”成“赶考季”
1月8日下午,2023年国考笔试落下帷幕。山东一高校的嘉佳走出考场后不敢松懈,直奔火车站,马不停蹄赶回学校,投入2月份北京、山东省考的备考中。
嘉佳身边未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同学大多和她一样,打算连报多场公务员考试,奔走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我们觉得这句话真‘香’。”
“就业季”正成“备考季”。备考近2年的苏橘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普通二本文科专业,了解学长学姐找工作的困难,因此她提前备考,希望利用应届生身份成功“上岸”。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学到晚上11点,“这两年我基本没有玩过,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去自习室的路上。”
“一些大学生家长对于体制内‘铁饭碗’岗位的热爱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就业趋势、家庭支持等的影响,对寻求具有‘铁饭碗’性质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执着。”高校“慢就业”的情况引起了天津某大学一位辅导员的担忧,“一些毕业生甚至只将考编作为自己的就业出路,毕业当年未成功,再续战第二年、第三年,从毕业数据统计上看,这类毕业生也属于‘慢就业’群体中的成员。”
“大学生本应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部分‘保就业’的举措,是否反而消耗了社会价值?”张成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质疑。此前,陕西神木市为解决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问题,曾宣布招聘100名协管员,需研究生学历,月薪为2500元,聘用期三年,引发广泛争议。
编制缘何成为“宇宙的尽头”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近260万人报名过审,同比上涨25%,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达到70:1,如高考一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赶考场景再现于大学生的就业路上。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广利与其博士生何海清撰文分析称,在后疫情时代的风险透镜下,高风险中的高淘汰率直接表现为裁员、失业与降薪,现代生活的脆弱性与趋向保守与传统的职业观念耦合,社会心态的动摇使青年的“体制内信仰”愈发强烈,在加班文化、中年失业、竞争激烈、收入不稳定、工作不稳定、“996”、“35岁就失业”的畸形就业市场映衬下,公共事业部门因其福利好、稳定性高成为青年心中的“模范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