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考公热”愈演愈烈 专家:并非好事 考上就一劳永逸躺平无后顾之忧了

导读:“考公热”愈演愈烈 专家:并非好事 考上就一劳永逸躺平无后顾之忧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是后疫情时代中青年职业取向的代表话语。2月2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考公热”愈演愈烈,是三年疫情背景下职业选择走向的阶段性特征。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体制内工作稳定可靠的优势凸显。

对备考人员而言,扩招意味着更大的“上岸”希望,但在不少专家看来,一个越来越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长远来看并非好事。

张家勇坦言,“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将体制内工作作为首选或单选,既不现实也不正常。体制内工作岗位数量毕竟有限,财政供养能力不是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生利者’而非‘食利者’。”

江南大学副教授、教育政策博士田贤鹏也提到同样观点,“体制内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是有限的,如此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报名涌入势必会加剧进入体制内工作岗位的内卷化竞争。”

而在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看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青年人的这种选择是合理的。

“青年人涌入体制,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也反映出体制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在增加。”杨国庆对海报新闻记者分析称,“如果说下海和创业活动带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话,进体制和考公取向则体现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整合能力在加强。提升整合能力是中国面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安全,在强调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自立自强。因此,青年人竞相涌入体制,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符合当前国家需要和关注重点,放在时代和国际背景下这种选择是合理的。”

人才培养的挑战

中新社报道称,官方人士近期透露2023年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双重挑战。在研究生扩招、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推动下,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海归人才供需双增,呈上扬态势。

“青年失业率比较高的问题也是多因素形成的,其中的根本性因素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出现了比较大的背离。因为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体系需要有一定的关联度匹配,但在现实中这种匹配并不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称,国家“十四五”产业结构调整表示要更多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放弃了原来预期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学校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没有适应这样一个大方向的改变,这是目前青年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深层次原因。

在李超看来,比如鼓励考研、推迟毕业、鼓励大学生参军等等用一些方法来间接化解就业问题,不是根本性的方式方法。他认为,首先要做好教育和就业的匹配,“就业政策和教育体制的设置是否应该适应‘十四五’重大经济产业结构变化,这其实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甚至快速落地的。”

标签: 考公热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