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 学校就是得国家来维护这一方净土

导读: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 学校就是得国家来维护这一方净土无编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是家长首先关心的问题。相比编制教师,对非编教师如何考核,怎么管理,这些问题也有必要提上日程,成为主管部门、聘用学校需要思考的事情。

02 吸引、留住教师尚未到“做减法”之时

教育兴则国家兴,而教育事业的兴旺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吸引人才从教,除了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还要逐步提升教师群体的待遇保障。在这其中,要看到,编制发挥的正向作用。

而教师去编化,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减法”,所起到的作用也必然是负面的。起码,在当前阶段必然如此。

一些地方推行教师岗和编制“脱钩”,主要的出发点是,教师编制有限,而每个编制背后必然存在相应的财政供给,祛除“编制”能够有效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只要“编制仍是很多人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因素”这个前提依然存在,如果大范围地推动教师与编制脱钩,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作者愚见,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但不能做“减法”,反而要做加法。这其中就包括为教师群体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所以即使政府要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也不能动教师编制,反而要加大教育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路径、更科学、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机会、更优厚的待遇条件。

我们看到,厦门这次招聘非编制教师,主要是面向高校毕业生,但即使如此,其实际签约率也说明了吸引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可能会暂时地屈从现实,但是随着自身能力的发展,一旦羽翼丰满,如果看不到更好地发展前景,可能仍然留不住人,或者留住了人,却留不住他们的心。

03 去编化会不会加剧教育产业化或者教育私有化

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已经说明,教育产业化不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合理有效途径。起码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其中尤以进一步加剧阶层分化、功利化趋向越加明显、违背教育本质和规律,以及导致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负担难以为继等方面的表现,遭到太多人的诟病。

现阶段,促使教师岗位去编化,短期看似乎有为地方财政减负之能,但实际上却在饮鸩止渴。

教师职业一旦失去编制吸引力,可能加速师资向私立学校流动,教师工资待遇福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加剧农村地区教师荒的蔓延,使得区域公办、私立学校的结构进一步失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