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天下长河皇上为什么不杀于振甲

导读:天下长河皇上为什么不杀于振甲黄河大决,梁九功流着泪颤抖着宣读灾情,康熙亦是流下了悲愤痛苦的泪水。

可康熙若是不处置于振甲,就证明于振甲错不至死,证明靳辅没杀于振甲是正确的。康熙提拔于振甲,更是说明靳辅没杀于振甲是在为朝廷保人才。

如此一来,靳辅也罪不至死,给他个戴罪之身做做样子,让他继续掌管着河道,治河的人才有了,制衡索额图的人也有了。

第二,杀人不如诛心。

于振甲从小就深受母亲“宋明理学”教育理念的影响,每天都会用黑白棋子自省,梦想着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他把“善”看的比命都重要。

既然如此,康熙就带他深入灾区去“大发慈悲”,看到那些因黄河大决流离失所的灾民,于振甲跪着哭了。

而他们的悲惨,就是自己抗命护堤造成的,这究竟是善还是恶?

康熙赐于振甲尚方宝剑,给他先斩后奏的权利,但又要求在能力范围内不让一个人死掉,这就是要让他体会体会靳辅当初没杀他的滋味,让他的内心得到彻底的撕裂。

于振甲新官上任前,先回家探望了母亲,母亲收了别人送的女儿给于振甲当老婆。

于振甲这时还以为自己要把女孩送回家是善意,却不知女孩家破人亡的缘由是洪水,不知女孩卖身为葬父,更不知是女孩就是洪灾万千受害者中的一员。

于振甲这才突然悟了,是自己害了女子一家人,在洞房花烛夜拿起黑白棋出去自省。

而这好不容易活命的女子,在于振甲告知自己就是杀人凶手后,又上吊自杀了,于振甲吓得瘫倒在地。

这时的于振甲,内心受的伤害还不够大。直到他割破身体,用血写奏书,才足以说明他的心是真痛啊!比让他死了都要痛苦。

于振甲前往赈灾时,一路上都没见到活人,到了城里更是惨不忍睹,存活下来的百姓,本就寥寥无几,还奄奄一息。

没人敢往村里去,于振甲独自一人不停地喊着:“朝廷送粮食药品来了,有活着能喘气的吗?出来领粮。”

所到之处,无人应答,只有漫天黑漆漆的乌鸦,发出悲惨的哀鸣,马都被惊跑了,于振甲也被一个死人给吓到了。

这样的景象,对爱护百姓的“大善人”于振甲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折磨,他恨不得立刻去死。

于振甲终于醒悟了,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了,终于明白了善恶的道理!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事情根本没法用善恶来判断,护堤不让洪水淹了桃源县,对当地的老百姓而言是善,但对下游更多的百姓就是大恶啊!

第三,化腐朽为传奇。

靳辅看到康熙没有惩罚于振甲,反而重用他,不禁感到疑惑,康熙又反问靳辅当初为何不杀于振甲?

靳辅的回答是:

“于大人,是个爱护百姓的好官,想给朝廷留下一些善类。”

是的,跟索额图、明珠等人比,于振甲确实是善类。

一个出差在外都自带鸡蛋、不吃公家粮食的小官,一个宁愿饿死都不愿意杀掉下蛋母鸡的善人,一个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母亲吃俩鸡蛋的儿子,一个为了百姓破戒去抢官粮的县令,一个在断案时把自己养的母鸡给原告的父母官,怎能说他是坏人呢?

于振甲的境界,鲜少有人能比得上,他能够完美地做到“慎独”“不欺心”,康熙送他新靴子,他就连拒绝的理由都那么的“廉洁”。

于振甲的真实想法是,如果今天换了新鞋子,明日就要换新衣服,后日就要换新官帽,久而久之做官就不清廉、不公正了。

这也是康熙要重用于振甲的原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