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冠感染潮来袭时有人囤500个罐头 到底是什么情况以前看老一辈人囤货很不理解,慢慢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不囤没有安全感,看来我也要这样囤一辈子了。”“北漂”老胡是个“资深”囤货人
复盘那几日的行程,他只去了一趟菜市场。第二天,平日胃口极好的他突然没了食欲,抗原显示阳。
“老人有基础病,开始我们还挺担心,还好几天前我就囤了足量的中药、连花清瘟还有退烧药,可以稍稍安心一点。”根据以往经验,小鹿预判会出现一个购药高峰,所以在“新十条”出炉当晚她又补了一批药品、抗原和口罩,同时还下单了多台紫外线灯和血氧仪,分别寄到了自己家和父母家。
去年12月16日,出现症状5天后,父亲抗原转阴,小鹿也松了一口气。后来,她几乎每天都会在多个群里看到有人在求药、求抗原,小鹿感到自己的未雨绸缪是对的。
尽管大量囤货偶尔会给她造成一些困扰,比如经常发现东西买重了;她也会一边处理过期食物,一边下决心不再囤货,但很快便会打消这个念头。小鹿告诉澎湃新闻,她很享受囤货的过程,也很享受物资充盈带来的安全感。
过去的一个月里,身边朋友陆续“阳了”,小鹿会把自己的囤货闪送给缺药的朋友以解燃眉之急。这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
囤货就像买保险
和小鹿一样,老胡一家也是资深“囤货人”。他告诉澎湃新闻,在他家,抗原、口罩都是最常规的囤货,“都是千个起步”。
去年底,防疫政策调整,老胡一家又从多个渠道收集了足量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准备直面病毒。
“很多人都只盯着线上,其实线下是个很好的渠道,我有十盒退烧药就是在线下药店买到的。”老胡的妻子陈晨说,当时她看很多平台的感冒药都停止发货了,便全副武装去了家附近的几家药店碰碰运气。当天一无所获,她加了店员微信后便离开了。幸运的是,第二天一开门,就有人通知她到货了。拿到药后,陈晨叫了四个闪送,发给了需要的亲朋好友。
为了减少外出与人接触,老胡家还囤了大量的罐头。其中包括四大桶保质期25年的应急储备食物,都是冻干处理,体积小、重量轻。不过前几天看了测评,味道似乎不太好。老胡介绍,他家买的是120份一桶的主食桶,每天吃两份可以扛两个月。
去年12月,老胡家囤了各种口味的罐头。去年年底,老胡出差,计划历时1个半月,途经5个国家和地区。出发前他担心会被感染,拉了半个大号行李箱的抗原,并在到达目的地后认真做Excel表格记录身体状况。
老胡海外行核酸抗原自测记录“我是从北京先到厦门,再飞往第一站美国。出发时带了成箱的药品,但怕带太多过境有麻烦,就拿出了一部分留给了住在厦门的妹妹。没想到没过多久,那些药都派上了用场。”在北京疫情高峰前,老胡还找到渠道囤了一些新冠药,让妻子寄给了在外地的80岁老父亲。老胡认为,囤货这个事情很微妙,肯定有很多东西很久都用不上,甚至直接过期扔掉,谁都不想浪费,但其实又不希望用得上,这跟买保险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