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多地发布学位预警 背后的真相让人惊愕其中,长春、广州等多地均在春节前就发布了2023年学位预警,提醒大众区域生源数量已超出学校接纳能力。
而一个大的趋势是——学位预警近年来已成常态,多地掀起“大建学校”的浪潮,但大城市公办学校学位却是“越建越渴”。
这背后的原因,绕不过人口的流动。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人,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约1.3亿人,其中流动儿童规模为7109万人,比10年前的3581万人增长了约1倍。
就拿人口流入大省广东来说,2021年全省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学位42.5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41万个,2022年拟增50万个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
即便年年新增学位,但学位缺口并没有随着学位供给和财政投入的增长而收窄,不少学校仍面临入学高峰冲击。
2022年3月,有家长还在领导留言板督促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在开满60个班的基础上扩班,甚至提议将部分功能室改成教室,确保人户一致适龄儿童应收尽收。
专家:
扩大班额应急不可取
可借此契机实行小班化教学
对于多地出现学位资源紧张的情况,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是地方教育没有提前做好规划,这也折射出我国中小学学校建设、学位供给缺乏一定前瞻性,以及弹性不足的问题;其次,受经济下行影响,在新建公办学校新增学位以及购买学位方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再次,一些地方政府担心新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后,马上出现因适龄学生减少的资源闲置问题,于是可能对解决这一问题不积极,有的地方政府采取的“应急”办法是扩大班额,把孩子“塞进去”。
“如果搞大班额应对学位紧张,是违反相关规定的,这会影响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熊丙奇谈到,当前合适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提供给适龄儿童,合理定位民办义务教育的新功能;二是以“小班化”为标准,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应对出生人口变化对教育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