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

导读: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

宜丰县通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开始使用智慧农业数字平台。目前合作社共有184台农机纳入大数据平台监测系统,系统能为5万余亩农田提供春耕服务。

“以前靠经验种田,如今通过大数据平台有针对性地安排作业,效率提高不少。”农民刘高升2017年加入通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他的种粮信心大增,种植规模也日益扩大,目前他的家庭农场耕地规模达到600多亩。

“过去施肥多,地越种越硬,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为求高产又多施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武凤斌说,最近几年,他在农场的倡导下,通过粉碎深翻等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结合这几年农场搞的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和土壤耕作条件都上升了,水稻产量也比前些年提高了不少。”

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测土配方工作人员彭刚说,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元素的养分测试,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缺什么补什么,避免不必要的肥料浪费,为种植户降低成本,同时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改善土壤条件。”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已建立覆盖15个农场有限公司全面积耕地的测土配方工作体系。2022年按检测数据向种植户发放施肥建议卡1万余份。建三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8%以上。

走进山东省寿光市崔岭西村种植户崔江元的蔬菜大棚,串串西红柿像红玛瑙般挂在枝头,煞是喜人。崔江元正给蔬菜追肥,在水肥一体化管理机的帮助下,他只需设定程序,整个大棚追肥、浇水就可自动完成。崔江元说:“十几年前,种大棚采用挖沟漫灌,一人拌肥、一人打水,要3个多小时,现在1个多小时就自动完成了。”

现在,崔江元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基本不用人工。“之前漫灌一个棚需要20多立方米水,现在只需要一半,每个棚每年能省两三千元。”崔江元说。

在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农民驾驶农机收获小麦(2022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近年来,山东省强化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推广节水灌溉与农机、农艺、农技相结合,引领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发展节水农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加强精耕细作、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社会化服务愈发受到追捧。

江西省吉水县醪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有600亩水田,今年他和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签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销售都不用他操心,平日管管沟渠供水就行。

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小庆介绍,公司既提供全过程托管的“全职田保姆”服务,也有购买单项或多项农业服务的“钟点工田保姆”,购买社会化服务如同看着菜单点菜。

冯小庆说,他们将继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深耕,做好农民的“田保姆”,让农民种田收益更加稳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