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科普:核污水和核废水有什么区别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

导读:科普:核污水和核废水有什么区别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这些含有大量放射性核元素的污染水如果未经妥善处理而排入环境中,将会通过水、土壤、空气、食物链等途径传播,导致生物体内的辐射剂量增

“已有数值模拟表明,放射性核元素大约1年将会到达我国东海。在黑潮的东海分支的输送下,通过和陆架环流的相互作用,放射性核元素将进一步北向输送至黄海、日本海等海域。”陈更新推测,向东输送的放射性核元素大约在5年后跨越北太平洋到达北美洲西海岸。

8月24日,在日本东京的东京电力公司总部前,民众手举“不要用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洋”的标语抗议。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水文动力驱动下的“被动”迁移路径,还有一条生物载体驱动下的“主动”迁移路径。发布在《海洋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情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与应对》指出,福岛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生物吸收富集进入生物体内, 然后随着生物主动迁移。“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洄游所携带的福岛来源放射性核素,可以在1~4个月左右抵达北美加利福尼亚近海海域,远快于水文动力驱动下‘被动’迁移路径的4~5年迁移时间。”

为什么说是“三维立体式”全方面污染?陈更新解读,放射性核元素不会只停留在海洋表面,通过“大洋运输带”及垂向水交换过程也将进入到海洋深层去,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可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

“福岛核污染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恶果最终由全人类‘买单’。”他强调。

既然核污染水已排放,人类是否足够的环境监测能力来尽量减轻其负面影响?“海洋监测其实十分困难。”陈更新直言。

他表示,现在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大面积监测主要是通过卫星,但卫星也只是监测海表,次表层、深层海洋区域很难监测。即便布置观测站,一方面耗时耗力,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观测站点的数量有限,观测得出的数据也未必具有代表性。

“海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各种尺度的动力过程,无论模拟还是观测,目前都难以准确进行全方位刻画。海洋如此广袤,少数几个地方布置的观测点,很难代表整个海洋的情况。”

他也指出,监测选点也需要仔细考量。“并不是说选一个点测出来安全,换另一个点也同样安全,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地形、风场、热量以及海洋内部动力过程等,都会影响区域结果,因此,选点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海关总署24日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包括食用水生动物。许多网友表示“不敢再吃日本水产品”,部分日式餐饮店则表示已更换成非日本进口食材。

渔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原因在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会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富集效应进入海洋水产食品。

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机构合作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及核污水排海进入中国海路径及其影响》研究显示,福岛核事故发生十多年后,福岛附近海域仍有个别海洋生物内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超标。2019年,东京电力公司调查报告显示,相关海域发现的黑石斑鱼核辐射含量高出当地标准18倍。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区域位于全球重要的海洋渔场——北太平洋渔场,而且核污染水长期持续排放, 也对海洋影响呈逐渐累积的趋势。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吴俊师表示,放射性核元素经生物富集,最后会通过食物链在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体内累积。同时,他也强调,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数据来分析和评估。“我们应该从权威的信息来源,如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些不实或夸大的言论,也不要因为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而过度担忧和恐慌。”

他建议,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可注意选择正规渠道,查看食品标签和检测报告,避免购买来自受污染区域的水产品。长远来说,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标签: 核污水 核废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