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中国好声音》到底卷了多少钱 反正以后不会再看好声音了

导读:《中国好声音》到底卷了多少钱 反正以后不会再看好声音了完全可以用“摇钱树”来形容这个巨型IP。自2012年开播以来,它就以超过3个亿的广告收入,占据综艺广告的吸金榜首,这个数字很长一段时间还在持续攀升

更何况,有前辈加多宝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前,后来的品牌商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在节目里“露脸”,改变整个品牌的命运。在加多宝的发展路上,独家冠名成为一场赚得盆满钵满的豪赌。一位加多宝高管曾经评价:“2012年的‘好声音’是上天送给加多宝的礼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加多宝品牌负责人透露,当初花6000万冠名权的时候,《好声音》只是一个企划书,为了保险,他们仔细做过考核——评委的粉丝数量、粉丝的传播数量,能够产生多少实打实的凉茶销量。而最终的数据没有让人失望,加多宝在2012年的总销售额超过了200亿元,到201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60亿。

只是,时移世易,在加多宝走上赌桌的年代,综艺节目的冠名显然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收益。但如今,品牌们所处的不同境遇,也让它们拥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2016年,《中国好声音》改名为《中国新歌声》,RIO宣布买断在优酷播出时的60秒广告,但不久之后公布的财报显示,其母公司的上半年净利润跌至负数,亏损1.45亿,比前一年少了整整7个亿。还有一款名为爱驰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成为了《好声音》在2021年的特约赞助商,在豪掷赞助费的两年之后,却因为停摆三个月、拖欠员工工资近半年,再度激起舆论关注。

热衷讲故事的《好声音》,再也不是一场好生意。

“好声音”,不再响亮

不可否认,11年前的《中国好声音》,某种程度上开创了全新的综艺模式。

4个月时间,8000万制作成本,最终带来了300%的超预期回报。站在此刻回望,这不仅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成功商业案例,也亲历、见证了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权力交接,更开创了卫视和内容制作方真正制播分离的合作模式。

旧路难以走通,新的模式才会出现。《好声音》也不例外。选择这种方式,不论是浙江卫视还是制作方灿星,几乎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情。

一开始,将节目制作外包出去的模式,很少有人看好,也没有人相信这些离开体制庇护的年轻人。最终,灿星几乎是立下军令状,和浙江卫视达成了对赌协议——由灿星承担节目制作的全部成本,双方协定以全国2%的平均收视率为界限,低于这个数字,灿星不参与广告收益分成,可能独自面临亏损风险;而平均收视率一旦高于2%,灿星可以参与广告分成。

对资本市场来说,业绩对赌不是新鲜事,但在国内综艺领域,这还是第一次。对浙江卫视来说,这也是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收视对赌来和民营公司进行分成。

曾经的所谓制播分离,卫视和内容制作公司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这种模式明显的弊端就是卫视很难把控节目的质量。前浙江卫视副总监杜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打过一个比方:“假如给制作团队的费用是1000万,他们会提前留出20%的利润,只用800万做一个节目。敬业的团队能做出900万的效果,碰上不敬业的做成600万(的效果),(我们)也没什么办法。”

和灿星的全新合作模式意味着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收视率和广告收益。为了更多收益,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在47秒念完了350字口播广告而登上热搜,10 位金主密集露脸。而灿星,则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制作出最高质量的节目,确保收视率。

这种市场化导向在节目中无处不在,就连一线导师的“出场费”都选择了分成模式。灿星除了支付食宿、机票、妆发费用之外,并不选择单期、打包支付出场费的方式,而是选择了彩铃下载分成的模式。简单来说,每个导师旗下学员的音乐质量越好、彩铃下载量越多,导师们的收入就越高。有媒体估算,按照中国移动的市场体量,这将催生3.2亿的彩铃市场。除此之外,最后一期节目会以公开售票的演唱会形式呈现,最终的票房收入,也会与4位导师分成。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知道了。《好声音》完成了惊险一跃:从开播前两个月,15秒广告10万元都卖不出去,险些“裸奔”播出,到第一季总决赛时已达到96万元一条。从此之后,广告收入开始一条大阳线往上拉,一年后第二季的总决赛时,15秒的口播广告卖出380万元的价格;第三季的数字又冲到了每分钟1070万的天价。视频网站也第一次加入综艺独家版权竞争中。搜狐视频以1个亿价格拿下了独家网络版权,而到了第三季,腾讯视频的中标价已经达到了2.5亿。

标签: 中国好声音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