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发改委:经济回稳向好的趋势没改变 背后原因竟然是这样的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超预期冲击因素的影响
答:总体上看,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广应用,对配套设施提出了更多要求,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新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亟待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需求迫切,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意愿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都蕴含巨大投资潜力;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催生更多投资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将为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纲要》对扩大有效投资作了具体部署,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风电、光伏,推进水电、电网、油气等领域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教育、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等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依法合规加强重大项目资金保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的重要作用。
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领域。近期出台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请问未来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答:以5G、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支撑,也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对此作出了专门部署,将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总体考虑突出五个关键词。一是“创新”。加快技术迭代应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三是“系统”。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优化空间布局和供给结构,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效能。四是“便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共同富裕目标,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五是“安全”。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注重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提前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新型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模式进行。政府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足”。一是留足空间。除去关系国家安全的以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以外,其余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给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社会资本留下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二是给足政策。放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准入门槛,同时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三是加足马力。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动力主要在创新。政府将持续地对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相关领域改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激励参与企业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力度。
问:随着人们对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服务消费占比日益提高。请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对未来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们的服务消费需求做了怎样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