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百态 >   正文

梁建章建议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学制 GDP增长了几十倍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变化,真是令人费解?

导读:梁建章建议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学制 GDP增长了几十倍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变化,真是令人费解?“中考和高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初三和高三)有两年时间用于复习和应付中考和高考。把基础教育阶段缩短两年,16岁就能上大学。”

这让原本就压力很大的家长,多了另一层的焦虑,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的话,很可能就要去职业高中,与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渐行渐远。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3.8%,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而且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学生还面临着独特的考试制度,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压力。中国国内的高考,只看总分作为统一录取标准,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高考制度往往具有更多的灵活度,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会有更灵活和广泛的录取要求。

考试制度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中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实在太苦太漫长,需要将大量时间耗费于反复刷题,以求在高考中多获取一两分。

根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的一项调查,78.3%的中国高中生平时(不包括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56.7%每天在家学习时间超过2小时,26.0%每天接受课外辅导或家教的学习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数据均明显超过其它国家的高中生。

除了学生之外,学生家长也付出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汇丰银行在2017年的全球教育报告显示,全球父母平均在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本科阶段)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花费达到44221美元,中国大陆父母平均教育支出42892美元,位列世界第五;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们完成研究生学业或者出国留学,则花费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均收入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支出已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

还有很多学生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情愿浪费一年时间复读,甚至有些还被拿出来当作励志典范。但复读并非学习新的知识,完全是为了应试刷题,这是对个人生命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了高考,大学就会理性地按照高考分数来掐尖,再往后,企业也会理性地用大学招牌(实质还是比较高考成绩)来鉴别学生。于是,学生家长也就理性地把考试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目的,据此进行教育领域内的军备竞赛。从局部来看,每个学生家长、大学和企业都是理性的,但是在整个社会层面,却造成了严重的内卷和浪费,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如果不改高考制度,只靠行政命令来禁止补课,其实是在跟各方的理性选择作对,其代价和难度都会变得非常巨大。

建议:取消中考、缩短中小学学制

梁建章表示,1980年代以前,中国很多小学都是五年制,而现在的小学生,学习时间增加了很多,实际上完全可以缩短一年时间。而中考和高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2年时间用于复习和应付中考和高考。取消了中考,可以缩短一年时间。这就可以把基础教育阶段提速2年,16岁就能上大学。

“高中教育没学什么,就是为了高考。把高考前的时间缩短,去读大学,对未来的人生是有帮助的。”梁建章说,必须缩短学制和取消中考,毕竟在拥有互联网之后,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很多知识点,缩短学制完全可行,取消中考则可以省下很多原本纯粹因为复习迎考而虚耗的时间。

他认为,普及十年的基础教育,让绝大多数年轻人在20岁时可以完成大学教育,提早两年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人可以在22岁获得硕士学位,提早2—3年走上专业类岗位。这既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又可以让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有更多时间成家立业,从而提升生育率。

对于中考制度,上述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取消”。

中考的评价过早,容易让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样,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兴趣和经历放在学习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还有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容易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富裕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来刷题或者提前学习。或许弱势群体的孩子天分和后劲并不差,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过早的分流了。

报告指出,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有80%的人能够有资格进入大学,而不是现在的50%。

需要和取消中考相配套的,是高中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跟初中和小学资源的均等化一样,可以通过就近抽签入学、教师轮换等方法做到。

此外,报告指出,中国的入托率不到5%,比其他国家低得多。如果找不到托儿所,养育幼儿的负担将主要落到年轻父母的身上,或者牵连其上一辈老人无奈地参与其中,又或是被迫承受愈加高昂的保姆费用。

报告建议大量建设托儿所,而且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营运费用,把0-3岁孩子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至少十万个幼托中心。按照0-3岁有4000万儿童计算,每个儿童补贴20000元的营运费用,结合50%的入托率目标,每年大概需要4000亿左右的财政补贴。

而要想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消除教育不平等应当是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的教育不平等主要是城乡差距。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源流失和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有城市户籍制度和高房价的问题造成的,对此,应该放开土地供应和户籍限制,让更多的人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成家立业。

不设任何户籍限制,让所有孩子都可以随父母的工作地点就近入学,这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梁建章表示,此份报告提出的建议,社会大众固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但是长期来说,教育改革需要走这一条路。

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