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华硕士吐槽2万月薪践踏学历 背后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一则网帖提到,清华大学应届硕士生拿到某互联网公司的offer,职务是位于北京的“后端开发工程师-基础架构”。他吐槽,“给了月薪2万,甚至不如本科,恶意低薪很恶心,践踏学历制度。”
并不是说你的学历跟你的工作成就是直接绑定的,它最多体现你学生时代读书比较认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至于你的团队协作性,对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之类的,其实都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他这个两万其实相当于对一个清华硕士的学历付费,已经是一个很合理的范畴了。
我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算上税和五险一金,招聘月薪2万多的员工意味着企业给这个员工的每年支出至少在32万以上,只有当他给企业创造的效益超过了32万,对企业来说才是不亏损的,才会考虑招聘他。
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个光靠他自己是很难达到的。即便他创收了百万,也更多依赖的是企业的结构和平台,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如果我们把这个清华的员工换成别的985毕业生,他们能做到的创收未必会有什么差距。所以“2万月薪算贬低学历”其实是一个很学生思维的看法。
我的情况可能跟其他同学都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应用数学系,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或者保研,保本校的研。而我是想直接工作的。
从大二起,我就在北京一家头部培训机构,做竞赛相关的课程兼职。工资是每小时120元。等到我大四的时候,能力一点点培养起来了,我自己去组班,那时候时薪就挺高了。一小时能有5000元,毕业之后就更高了。
刚毕业的时候就有百来万的收入,但我毕业一年后没有再从事这方面。我想着这样的工作是不可持续的,寒暑假上大课对身体的消耗挺大,一天站八小时下来,嗓子都哑了。
所以,我后来就去开发线上的平台了。提供软硬件方面的服务,收取机构使用费。很多北京上海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都有这样的业务,比如一个老师在传统的黑板上写板书,可能擦了就没了,我们的硬件能让黑板上的板书以电子的格式储存下来,保存到系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