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河南商丘市民差点失去了公交车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一边是基建项目火热上马,一边是发不出工资的公交公司,所以,将商丘公交停运归结为“地方没钱了”,还是过于简单了。在商丘市政府发布公告说不欠钱之后
实际上对公共交通这一块来说,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大头都是靠补贴来生存,公司的所有制性质与公交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商丘这样一个公交存在感很低、载客量很少的三四线城市。当然,国营的兴许为了“面子”,尽可能哑忍到底,很难像商丘市公交公司这样搞突然“袭击”,公开亮明矛盾。
对于市公交公司的“发难”,商丘市交通局事先并不知情(当然也可能默契地假装不知情),看到媒体报道后才动起来。公交公司很聪明地将风波在短时间内搞得全国皆知,市政府承诺“进一步帮扶”之后,企业迅速掉转立场,一边道歉一边说不搞事了。企业摆明了是拿民生与政府博弈。
那值得追问的是,公交企业忍耐了5个月,然后攒够了“受害者”资格,再来与政府博弈的目的是什么?要求补贴当然是明面上的,可台上台下要争取的实质上不只是钱,而是财政支出的优先级。如果是国企,这个优先级有保障,但作为私企来说,要获得这个优先级,可能就得需要冒险争取,不走寻常路。
谁也不否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但这个影响体现在财政支出的优先次序上是很有不同的。公交公司没钱发工资已经5个月了,但没听说过当地吃财政饭的人停了5个月工资,是吧?而且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商丘仍在投入基础项目,说明缺乏硬约束的财政支出,民生这块的优先级被打乱,公交公司当然吃不消。
公交企业与政府亮明了博弈动作,政府也承诺了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是:钱的问题能解决吗?当然可以,而且财政支出略加调整支出方向即可满足。更值得追问的反倒是这个问题:今后的财政补贴会充足到确保不发生“停运”风波吗?可能性也很大,毕竟公交企业突然发难,对预算支出实现了负反馈调节。
因此,在商丘公交公司停运风波中区分国有和私企是没有意义的,私营公司不是这一切的源头,财政支出能否以民生为重,稳定地维持民生项目的优先等级才是关键。而且,这跟地方有没有钱也关系不是特别大。商丘这事只能说财政优先级被扭曲引爆了风波,至于风波能纠偏多少、多久,还可以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