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据他介绍,集中式供冷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灵活协同运行主机与蓄冷装置;与此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升
在深圳前海,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新中心,前海规划建设了10个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网,供冷服务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区域可以同时向30栋高达200米的大厦提供集中供冷。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与此同时,湖北武汉也宣布,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将成为武汉首个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张泉认为,相比单独的小型空调机组,集中制冷系统需要专业化运维,但是系统相对更加节能。集中制冷利用规模化、运行优化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来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术,主机与蓄冷装置协同运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运行费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独立设置,从而降低噪音对建筑用户的影响。集中式制冷系统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并节约初始投资。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长期从事集中制冷行业,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今江淮流域(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每个省市县几乎都在开展集中供冷项目。他们在湖北和江西的集中供冷项目已经在试运行,四川和安徽也即将开始。
据他所述,过去他们在开展集中制冷项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和客户解释什么是集中制冷,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进入快速发展期”
吴小龙认为,集中制冷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他说,这与集中供冷作为民生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了支持有关。此外,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对集中供冷的关注度也提高了。
他提到,现在关于集中供冷的讨论已经不局限于南方,因为北方的夏天也很热。“甚至有甘肃的客户找到我们,今年的热潮似乎影响了这一地区的需求。”他说,今年他们的业务量较往年增长了至少六倍。
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及西南区域总经理代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国内常见的集中供冷形式还包括地源热泵,主要利用浅层地热能开展工作。
据他介绍,相关技术最早于1997年从美国引进到中国。目前,国内该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些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及陆特能源等民企,同时部分地方能源企业及地矿勘探院等机构,也在转型发展与地热能相关的业务。
以地源热泵为例,该技术利用地下100米以下的地源恒温特性进行工作。地下温度恒定在15~20摄氏度左右,在夏季,即使地表温度升高到40多摄氏度,但只要水流通过管道进入地下循环,水温可以降低到20摄氏度左右,然后通过地源热泵主机制冷将水温降低到7摄氏度后向建筑供冷,能耗比一般制冷设备低很多。“这种方式并未开采地下水,只是利用地下温度进行能量交换”,他说。
而在冬天,即便室外气温低于零度,由于地下温度仍然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可以将地下温度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的循环水再利用地源热泵主机加热到45摄氏度后,向建筑提供供暖服务。如此,便可实现冬季供热、夏季供冷。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的投资成本约比传统空调高出20%,但建成后的运维成本会大大降低。同一个项目,如果使用传统制冷设备,一个月假设需要10万度电,而使用地热能可能只需6万~7万度电就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尽管前期投资较高,但在使用3~5年后,多出来的投资成本就能够收回。
供冷费用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
广安爱众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润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集中供冷有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按照面积计费,另一种是按照实际使用的冷量收费。
此外,大部分集中供冷服务还涉及基础服务费用。这种服务费用收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开始接受服务时支付初装费,后期就只收取流量费;另一种是将初装费直接包含在每月服务费中。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