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

导读:集中供冷真的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据他介绍,集中式供冷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灵活协同运行主机与蓄冷装置;与此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升

周润东表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应用场景,供冷费可能不一样,主要取决于使用比例。如果区域内所有人都使用集中供冷服务,费用分摊下来并不高。但如果使用比例较低,费用就会比较昂贵,运营商还会面临亏损风险。

较难大面积普及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尽管当下集中供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想要大规模普及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张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建立集中制冷系统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包括制冷机组和配送网等基础设施。

“改造的成本比新修建的成本高,因此对于新建建筑,可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将集中制冷设施考虑进去,以降低成本。”周润东说,实际上,已经建好且已安装完空调的建筑,也很少会愿意再额外支出费用进行改造。

张泉提到,集中制冷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维修困难,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中断多个区域或建筑物的冷却,特别是对于依赖连续冷却的行业,如数据中心、医院、食品储存和制药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此外,集中式制冷系统的长距离、多空间分配也会导致能源损失,对于冷却需求较小或分散的用户来说,集中式系统运行成本更具挑战性。更为特殊的是,集中供冷的实施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需要能源集中供应,其特性是受众的面积越大,成本的分摊会越低,需要有一定的使用规模。如果用户对集中供冷不习惯或者使用不充分,运营商就难以维持运营,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因而,集中供冷的应用还取决于具体应用场景,例如政府办公楼、医院、酒店、商场和写字楼等由于几乎每天都需要供冷或供热服务,使用率就会比较高;而学校由于有寒暑假,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供能服务,设备使用率相对较低。

而对于住宅小区来说,集中供冷并非刚需,由于使用时长和频次不稳定,较低的使用率可能会导致运营商难以维持日常运转,目前来看,投资并不划算。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要实现大面积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仍然有较大的困难。

对于集中供冷行业的发展,张泉认为,应该加大对低碳高效集中式制冷系统的研发,包括构建集中制冷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系统,并开发智能控制策略来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和成本,开发先进故障预测和诊断技术降低运维难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管网进行建筑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冷热协同,提升能效。

代诺认为,推广集中供冷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他说,集中供冷项目通常属于重资产型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需要8~10年,而新的项目开发又在逐年增加中,因此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资金压力很大。

在他看来,行业内部还亟需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统一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吴小龙认为,尽管目前集中供冷的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和智能化的引入,集中制冷将进一步发展,并更具有吸引力。

标签: 集中供冷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