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莲花味精的衰落与致癌谣言有关? 这个谣言是哪来的?最早的味精是标准的“日货”。1908年,日本学者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了谷氨酸钠,并发现这种成分能提供异常猛烈的鲜味
除此之外,正常食用味精几乎无其他安全隐患,即便经过超过烹饪温度的高温加热,产生的焦谷氨酸也是在自然生物中广泛存在的物质。
味精致脱发、致癌等说法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我国国产味精始于1920年。爱国化学家、企业家吴蕴初先生仿照“味之素”自主研发出味精,创办的天厨味精厂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在东亚的垄断,并出口到欧美国家。“味精”也由此得名。
中国早在商周金文就出现了“鲜”字,而西方科学界曾长期认为,人类的味觉只能感受酸、甜、苦、咸四种味道。直到味之素被日本学者成功提取出来,“鲜”才正式成为第五种味觉(注: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
“鲜”,是亚洲饮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味觉追求。所以全球范围内,几乎只有中餐、日本料理和东南亚菜会使用直接大量味精用于烹饪——尤其是中餐。
2022年中国味精年产量约为262万吨,多年来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估计贡献了全球超过70%的产能,余下的来自日本、越南等国。
西方国家并不是不使用味精,但大多添加到包装食品中,如薯片里,较少直接当成调味料用于做菜。西餐中常用的芝士粉中也含有天然谷氨酸钠,可以发挥类似味精的作用,调出咸鲜味道。
有关味精为什么在中餐菜肴中如此普遍,解释有很多。有人认为,味精非常适合于吊汤、烹饪素斋类食品。也有人认为海外华人大量开设的中餐馆引领了这场风潮。
实际上,建国后很长时间内,油盐尚且凭票限供,内地的普通百姓也是很难用得上味精的。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食物供应充足,公众对于饮食的关注点也从单纯吃饱转向了“色香味俱全”,味精才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是这股时代巨浪托起了莲花味精。
莲花味精于1983年在河南周口成立,1998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它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用粮食制造味精的方法,并公开了专利。
高峰时期,莲花味精的产能占中国全国的一半,产品远销海内外,据说项城有三人之一的人从事相关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