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社会热点 >   正文

莲花味精的衰落与致癌谣言有关? 这个谣言是哪来的?

导读:莲花味精的衰落与致癌谣言有关? 这个谣言是哪来的?最早的味精是标准的“日货”。1908年,日本学者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了谷氨酸钠,并发现这种成分能提供异常猛烈的鲜味

在我国同胞刚刚开始享受味精的年代,“味精致病说”就已经悄悄在国外开始传播了——并不是鸡精厂商造的谣。

1968年,国外一位博士在当地中餐馆就餐后,发生了头疼、恶心、身体不适的症状,暂时没有找出原因。他写信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给出了一些猜测,其中就提到了味精。

文章发表后,期刊很快收到许多来信,表示自己吃完中餐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媒体将其称为“中餐馆综合征”,并将原因归结于味精。

后来,美国FDA、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对味精进行了大量审查,综合数千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味精有任何致病证据,所谓的“中餐馆综合征”更可能是由于微生物污染了食品导致的。

但俗话说辟谣跑断腿,至今西方很多中餐馆仍挂着“MSG free”(无味精)的招牌,为的就是打消食客们的顾虑。

在21世纪的头十年,这个谣言被“进口”到国内,开始在民间传播。

不过,家庭烹饪减少了味精的直接使用,谣言倒还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单品味精存在一个问题:容易发苦。

谷氨酸钠本身带有苦味,其咸味只有在和食盐呈一定比例的时候才能呈现出来,烹调加入味精,必须与食盐(包括酱油等中的盐分)保持适当比例。味精的效果也与浓度有关,加得太多会影响味感。在番茄、糖醋等酸性环境中,味精会呈一种奇怪的酸味,也不能发挥增鲜效果。

如今销量更大的鸡精,以及含有味精成分的酱油、蚝油,大多经过合理的味精-盐配比,并添加了鸡粉等,调出复合味道,家庭烹饪更简单易用,不容易出现怪味。

多数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味精“消费升级”带来的现实好处。

很难说谣言要直接为莲花味精的颓势负责,因为在它跌宕起伏的岁月里,阜丰集团、梅花生物等味精大厂稳中有升,逐渐成了中国与全球味精行业的头部企业,而全国味精总产量虽有波动,但仍然大力供应着国内外市场,并没有因为谣言而整段垮掉。

在2019年退市风波前夕,莲花味精已经沦落到了从阜丰集团、梅花生物购买味精,用于生产鸡精等其他产品的地步。

据媒体报道,辉煌时期,莲花味精的员工近2万人。到了2018年,虽然从数据上看起来还有9191人,但是其中6973人是不在岗状态,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内退或者停薪留职。

这种把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的行为不可能全是谣言造成的。

莲花味精从2003年开始亏损,当时还是国资性质,由莲花集团控股。据公开报道,莲花集团曾经多次占用莲花味精的资金。

标签: 莲花味精 致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