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介绍《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上映,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乔治·查佩罗 雷内·维勒 编剧,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故地出席葬礼
可我要问,一部电影做到没有瑕疵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了吗?在我看来,一部电影能探得上“好”字,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足够出彩,纵然有些微小瑕疵,做得有些不尽人意,也可以被出彩处遮掩,忽略不计。
像与《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教育片《死亡诗社》虽然类似穿帮的瑕疵,可是我真心很喜欢,谁也不能否认这是部好电影。而我在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时一直怀揣着一颗猎奇之心,希望能够在前面大段的铺垫后给我惊喜,可是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忍受了长时间套路性的剧情之后,结局仍旧是套路化的。
主人公马修是一位半生失意的老师,因为在各项工作上的失败,他不得不找了一份无人问津的问题儿童寄宿学校的职业——学监。在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位马修老师是有音乐梦想的,在他白天工作完,晚上回到宿舍之后,仍旧会挑灯创作。
孩子们好奇心大增,悄悄将他的皮包偷走,看到了他写的那些乐谱,很是好奇。马修老师得知孩子们偷他皮包,刚开始气急败坏,但立刻发现,他可以将他的音乐抱负施展于这所学校,开一个合唱班。在此期间,幸运的是,他还遇到了颇有天赋的莫杭治,对他谆谆教诲,让他摆脱了性格的烈性,成为了后来的音乐家。
故事对马修的介绍十分完整,他从人生失意来到这所寄宿学校,到后来他发掘了莫杭治的音乐潜能,可以说,马修当不了夜空中的明星,不妨成为一个造星者,以此来寄托自己茕茕一生都不能达成的音乐家抱负。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完成人生夙愿的途径。
除了马修这个人物刻画的完整,其他人的刻画完成度也都很高。比如莫杭治从坏学生到音乐大师的塑造;佩皮诺一开始漫无目的地等父亲,最后他真有了父亲——认了马修为父,离开寄宿学校;蒙丹离开寄宿学校时受辱,可最后他没有让故事半路腰斩,而是火烧学校让故事画上据点。
等等人物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描述都足够用心。可惜的是,电影对人物的介绍更像是百科简介,缺失了故事最该有的让人振奋的冲突和矛盾,纵然电影中加入了蒙丹这样的邪恶分子搅局,可营造出来的颓气已经不能驱散,一直无聊到电影的最后一刻。总而言之,电影缺少一个好故事的框架该有的矛盾与冲突。当我能从开头猜到结局时,已经让这部电影失去了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属性。
2.无济于事的剧情冲突这么一说,必定有人会反驳,剧情冲突怎么没有?的确,这部电影有些小的剧情冲突,但都不过是小打小闹,不足以调动观者情感。电影中第一个冲突点就是乐格克。在马修老师刚刚来学校时,马桑大叔就被学生的恶作剧搞得眼睛受伤,后来严重到转院治疗。这是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一件事情,也是这个故事的抛砖引玉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