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介绍《放牛班的春天》,于2004年上映,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乔治·查佩罗 雷内·维勒 编剧,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故地出席葬礼
校长在调查该事件时,无人承认,最后只能挨个关禁闭。其实这段故事有很大的发挥力度,以马修老师调查事件来龙去脉作为切入点,将整个学校的面貌和氛围以及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可以很大程度地暴露出来。可是编导的做法是让前任老师告诉马修,是乐格克作为,这使得该次矛盾事件无疾而终。之后马修老师让乐格克照顾马桑大叔,这段显得刻意煽情。
电影出现的第二个冲突点放在了莫杭治身上。这个学生虽然邪恶(电影中称“天使脸蛋,魔鬼身材),但是对音乐有很高的天赋,正好迎合了马修老师的喜好。莫杭治单亲家庭出身,生性顽劣,不服教化,教育起来很有难度。对于故事作者而言,也是极富挑战的。可惜,电影并没有对这个与生俱来的矛盾集合体进行尖锐的处理。最后马修老师和莫杭治的和解来自于一次大合唱表演,因为莫杭治想在公爵夫人面前参与到合唱当中,所以和马修老师进行了妥协。但是他性格问题的复杂性就会迎刃而解吗?我是抱持怀疑的。
除此之外,像佩皮诺被同学欺负,像蒙丹遭诬陷,等等这些情节都有极大的矛盾潜力挖掘,可惜导演都是草草了事。这些浮于表面的冲突显得清汤寡水,也让整部电影无聊透顶。3.着力点分散上面谈及的两点其实都是人物塑造上着力点分散的结果。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能够深刻挖掘,并足够出彩,例如人生失意的马修老师、天才与魔鬼集一生的莫杭治、一直等父亲的佩皮诺以及傲慢自大的校长哈珊等,可惜的是,由于电影的篇幅限制,导演对人物刻画都是浅尝辄止。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本来是马修和莫杭治,但是其他人物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刻画,比如佩皮诺、乐格克等人,这样一来就导致故事失焦,让主人公的描写也显得蜻蜓点水了。这部电影没有打动我的关键正在于此。
电影意图煽情,但是人物刻画分散,没有对重点人物大篇幅深挖,只能让电影流于表面,显得没有情感的层次感。最后我想说,如果把《放牛班的春天》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能够打出9分多的高分我一点不意外,因为那个年代的剧情套路还尚被观众认可,也还没有产生大量同质片子;只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各种“政治正确“洗礼,像《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部循规蹈矩、强行励志的电影,除了让那些时常泪流满面的观众交些感情税,并没有多少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