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员皆兵 医护搏命重症高峰 背后的真相让人始料未及尽管大门之外,城市的日常生活秩序恢复了许多,街头重现车水马龙,而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正在遭遇他从业20余年来最艰难的时刻。
刚刚过去的12月,疫情如海啸般席卷中国,直面奥密克戎感染潮的各省、市、县医院多少有些慌张。感染潮带来的海量病人,涌向医院,冲击着发热门诊,冲击着急诊,也冲击着呼吸科与重症病房,使不少地区出现医疗挤兑现象,医院超负荷运行。
如今,从北京各医院情况来看,感染高峰过后,发热门诊就诊量在下降,但急诊并未看到明显的下降趋势,前来就诊的多是老年人,留观、抢救的重症病人数量还在攀升。秦宇红明显感觉到,此刻的北京正在经历“重症高峰”。
“肯定要扛下去,一定不能倒,不能当逃兵。”秦宇红说,“要倒肯定会倒在冲锋的路上,不会背对敌人。”
急诊告急,医护拼命
这家三级医院的急诊科原本只要1个诊室,如今加开到3个,每天每个医生仍要接诊100多位病人,“根本忙不过来”。而有时排队等候的超过100人,病人常需要等四五个小时才能看上病,甚至因此吵闹、打架。
急诊科原本摆放着10张病床,用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与留观,近来最多时塞到41张,“就硬塞,在地上放个椅子(当床)。” 但现在,抢救室一点儿加床的空间都没了,呼吸机也用光了,“气管插管的病人有11个,还有六七个上无创呼吸机的。”
秦宇红这些天收到了许多求床电话,但他没办法。“我的硕士同学给我发短信,我不敢给他回,(他)跟我要床位,我真没有。”他无奈地说。
然而,医院里并不只是缺床,在急诊室的氧气管道接口已全被占用,有时要两个病人共用一个氧气接口。医院紧急搬来4个大氧气瓶与5个小氧气罐,“北大国际把所有可能的力量已经支援到急诊了,包括可移动的床、能调用的呼吸机、氧气罐。”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内科诊室从3个增加到6个,抢救室床位一度从16张增加至70张,每日抢救近100人次。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区,急诊也在超负荷运转,由120救护车转运入院的急救人数,已打破上半年上海疫情时创下的纪录。急诊内科的诊位,从4个增加到7个,多科室轮流派人支援,但医护时常被淹没在病患的浪潮中。
其实在急诊室,很多东西都缺,但最缺的是人手。